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医林纂要探源

医林纂要探源

十卷。清汪绂(1692-1759)撰。汪绂原名烜,字灿人,别号双池。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汪氏自幼十分聪颖,勤奋好学。对星历、地志、乐律、兵制、医卜诸学均有研究。约五十岁后得补邑痒生。著有《药性》、《四书诠义》、《春秋集传》、《理学逢源》等书,共二百余卷。汪氏认为先贤立说,往往不能无偏,后世各执一说,莫衷一是。强调习医诊病必探求本源。汪氏研经立论,归于平实,对于医学亦以治经之法治之。此书即以治经之法,探求本原,采摭诸家医书分类编辑。分为三纲,为医源、药性、方剂。卷一为医源篇,阐述五行生克、脏腑经络、脉象、六淫病机、胎孕、运气等,共四十七条。其中脉象未编歌诀,以防滑口而过,不究脉理;卷二、卷三为药性篇,按果、疏、谷、草、木、火、土、金、石、鳞、羽、毛、介诸部之序,载述中药六百余味,其中常用者有一百八十余味。取韩愈文兼收并蓄、待用无遗之义,能详其性味所宜;卷四至卷十列肾、心、肝、脾、肺、三焦(以上为补剂)、寒、风、暑、湿、燥、火(以上治淫剂)、经带、胎产、婴儿、痘疹、麻疹、痈疡、诸伤、眼目诸部,附载方剂六百三十余首,以张仲景、李东垣之方居多。此书例言中多论医精语,如谓用药如用血,制方如庙算,多算胜少算不胜。宜就本方对所治之证细加考究,明其为何用某药,为何不用某药,为何补表兼施,为何辛酸并用,为何寒热并行,明其所以然。此书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发明原理,审定药品,详陈治法,以供临证之取用,颇有实用价值。有同治十二年(1873)刊汪双池遗书本、遗经堂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江苏书局重刊本。

猜你喜欢

  • 百僚金鉴

    十二卷。清牛天宿撰。牛天宿,字觐薇,山东章丘人。康熙中官广东琼州府(今海南省)知府。本书之撰,是为各级官员提供从政之借鉴。卷一至卷七为总论,以中央及地方之职官为序,首列各职官之名称,下述历代沿革情况,

  • 张考夫遗书

    五卷。清张履祥(1611-1674)撰。张履祥字念夫、考夫,号杨园。浙江桐乡杨园村人,家境贫寒,九岁丧父,其母安慰他说:孔孟也是幼年丧父,只因有志,便成为圣贤。1642年,他三十二岁,在杭州灵隐寺与黄

  • 历代相臣传

    一百六十八卷。明魏显国撰。显国字汝忠,南昌(今属江西)人,生卒不详。隆庆元年(1567)举人。除该书外,尚有《儒林全传》、《历代守令传》、《元相臣传》。《历代相臣传》一书主要记历代宰相事迹,书中材料大

  • 偶然云集

    十卷。清汤之锜(1621-1682)撰。汤之锜,字世调,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入清屏居田野,仿高攀龙复七规,春秋两会,四方学者翕然宗之。延陵书院、东林书院聘为主讲,皆不就。人称“默高先生”。著有《偶然

  • 启秀事略

    一卷。清末颜札氏撰。按启秀,库拉雅氏,满洲正白旗人,道光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军机大臣。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庇护义和团,伏诛。该书即其继妻颜札氏所记。现存光绪刊本。

  • 山水纯全集

    一卷。宋韩拙(生卒年不详)撰。韩拙,字纯全,号琴堂,南阳(今属河南)人。宣和初年,授翰林书艺局祇候,累迁为直长秘书待诏、忠训郎,盖宣和时画院中人。《山水纯全集》之末有宣和辛丑夷门张怀后序,序中称“琴堂

  • 初学尚书详解

    见《尚书详解》③。

  • 五代史志疑

    四卷。清杨陆荣(生卒年不详)撰。杨陆荣,字采南,青浦(今属上海市)人。著有《易互》、《禹贡臆参》等。《五代史志疑》成书于康熙年间,是摘《五代史》疏漏或谬误而作,如“唐太祖兄弟传。所载”太祖有四弟,克让

  • 盛世赓飏帖

    一卷。清刘墉书,姚学经刻。刘墉生平见《清爱堂石刻》。该书帖为刘墉为答谢乾隆皇帝赐诗所上谢表,乾隆五十七年(1793)刻石。刘墉一向被誉为清代书家之冠,而小楷又为刘书之冠,此帖即为刘氏的小楷,气象宽博,

  • 周易对卦数变合参

    一卷。明喻国人撰。此书说朱熹不懂《易》中“十年”、“三年”、“七日”、“八日”之旨,以及讼卦九二爻辞“三百户”之数。乃撰此书以明之。其方法是附会反对卦。如屯蒙为反对卦,以二卦合,屯居下蒙居上,屯二爻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