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北宋汴学二体石经记

北宋汴学二体石经记

一卷(六艺堂自刻本)。清丁晏(1794-1876)撰。丁晏字俭卿,号拓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经学家,著有《颐志斋丛书》。关于北宋汴学二体石经,据南宋王应麟《玉海》载:“至和二年三月,国子监王洙言,国子监刊立石经,至今一十五年,止刊《孝经》毕,《尚书》《论语》见书镌未就,乞促近限毕工,余经权罢。”由此观之,则仁宗命国子监取《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为篆、隶二体,刻石两楹之事,当在庆历初年(1041年)。《玉海》又载:“嘉祐三年五月,王洙荐大理丞杨南仲,石经有劳,赐出身。六年二月,国子监言,草泽章友直篆石经毕,诏补试将作监主簿。五月以同篆石经殿中丞张次立於堂除。”可见宋二体石经是毕工於嘉祐六年。清儒如顾炎武、万斯同、朱彝尊、杭世骏虽尝论及,但都未见到,说明此石经亡佚已久。丁晏从淮安书肆得见墨拓残破石经一束,为篆书一行,楷书一行,即此汴学石经,亟购以归,粘缀为四大册,纸墨极旧,认为是元以前的拓本,为汴学石经之仅存者,洵足珍贵。丁晏认为,《宋史》及《玉海》所载的仁宗石经无《孟子》,而此本残石有之,足补史籍之缺。唐开成石经及《经典释文》俱无《孟子》,北宋石经以《孟子》列於经,是表彰孟子。按,关于北宋石经中究竟有无《孟子》,似难肯定。考周密《癸辛杂识》云:“汴学即昔时太学旧址,九经石板,堆积如山。”既曰“九经”,则《孟子》自当包括在内,与丁氏此书合。但据桂馥《历代石经略》引李师《圣记》曰:“惟汴梁旧有六经《论语》《孝经》石本,乃近代辟雍之所树者。陵谷变迁,修而复毁,其残缺漫剥者,盖不啻十之五六。今参政公也先帖木儿,一见而病之,慨然以完复为己任,不数月而复还旧观。奈何《孟子》七篇犹阙遗焉。公习读四书,而明於大义者也,亟欲增置,而期会拘迫,有司请为后图”。由此看来,则汴学石经原无《孟子》。所以《宋史》、《玉海》皆未提及。况依《宋史·艺文志》,《孟子》尚在子类。两相考究,似尚难衷一是。

猜你喜欢

  • 易解经传证

    五卷。清张步骞撰。张步骞字乘槎。益阳人。此书为象数派易学著作。作者认为朱熹《周易本义》等书“舍象说理,与易洁静精微之旨不合。玩来氏易,始悟易中错综、中爻与取象之说,又观焦循易林,始悟得旁通之说”。因此

  • 东林点将录

    一卷。明王绍徽撰。王绍徽(生卒年不详)。咸宁(今陕西西安)人。万历进士,授邹平知县,历户部给事中、太常少卿。原“居官强执,颇以清操闻”,(《明史·阉党传》)天启间附魏忠贤,进吏部尚书,后因卖官获赃落职

  • 黔阳县志

    六十卷。首一卷,清陈鸿作纂修,杨大诵纂。陈鸿作,贵筑人,曾任黔阳县知县。黔阳置县自汉始,县志创自南宋县令饶敏学。元、明两代亦有续修,然皆佚而无传。迄清首修于康熙知县张扶翼,再修于雍正知县王光电,三修于

  • 古文品外录

    十二卷。明陈继儒(1558-1630)编。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一号麋公。华亭(上海松江)人。其二十一岁补诸生,二十八岁弃去。退隐小昆山,世称“山中宰相”。其著述甚富。有《邵康节外纪》等。此书选自秦、

  • 竹书纪年

    二卷 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因原本写于竹简而得名,亦称《汲冢纪年》。案《晋书·束晳传》,晋太康二年(281),汲县人发魏襄王墓,得古书七十五篇,其中有《纪年》十三篇,今世所行题沈约注,亦与隋志相符。顾

  • 主制群征

    二卷。德意志汤若望(?-1666)撰。汤若望字道未,耶稣会士,生于科隆。1622年与金尼阁神甫来中国,先在北京学汉语,后到西安传教。1630年被召回北京,同意大利耶稣会士罗雅谷绘治天文历法,编成《崇祯

  • 三百篇鸟兽草木记

    一卷。徐士俊(1602-1681?)撰。徐士俊,原名翙,字三有,号野君,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善诗、画,工杂剧,所撰多至六十余种。今存《洛水丝》、《春波影》两种各一本于《盛明杂剧》中

  • 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

    见《说岳全传》。

  • 黄运河口古今图说

    不分卷。清麟庆撰。麟庆(?-1843),字伯余,号见亭。姓完颜氏。满洲镶黄旗人,嘉庆年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迁兵部主事,改中允。道光三年(1823)出任安徽徽州知府,调颍州,擢河南开归陈许道,历迁河南

  • 滇游记

    一卷,《附记》一卷,并为清毕曰澪撰。毕曰澪字秋岐,益都(今山东青州)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中由贡生出任益都知县。本书记载曰澪父忠谷任云南布政使司参议时,曰澪赴滇省亲途中见闻及杂事。起于三月十六日,迄于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