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艺堂诗礼七编

六艺堂诗礼七编

十六卷。清丁晏(1794-1875)编。丁晏,字俭卿,一字柘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官内阁中书。少肄业于丽江书院,策问汉魏《易》十五家,晏对万余字。好学深思,笃好郑玄之学,辑有《郑君年谱》。又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六艺堂”,取郑玄之“六艺”,以表达对郑氏的仰慕之意。著有《尚书余论》、《禹贡集释》、《周易述传》、《易经象类》等。详于治乱之理,不杂以空疏无当之辞。于《诗》、《礼》尤为致力,人称道光、咸丰以来能以汉学通宋学者,唯晏一人。丁氏广涉郑玄诸书,郑玄曾对《易》、《书》、《论语》作过注,但原书久佚,只有《诗笺》、《礼注》独存。玄学问渊博,注解经籍兼采今古文,融会各家之说。为两汉传注中最有权威者。丁晏潜心于《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的研究,以郑注为宗。郑注对毛传多有发挥,孔颖达的注疏于解《传》、《笺》之内容且有参考价值。但也有疏漏及曲解郑意的地方。丁氏博稽各家之说,参互考证,著《毛郑诗释》四卷。汉郑玄《诗谱》、宋欧阳修的《补亡》二书,讹脱较多,内容驳杂。丁氏便根据《正义》,重新编排,著《郑氏诗谱考证》一卷。郑玄精于《三礼》之学,注《仪礼》古今文本。凡从今文不从古文者,则今文大书,古文附注;从古文不从今文者,则古文大书,今文附注。贾公彦和孔颖达之疏因去古较远,多有阙遗。丁氏发前人所未发,疏通考证,以补贾孔之失,著《三礼释注》八传。丁氏精通小学,校刊古籍,具有汉学平易朴实之风,毫无穿凿附会之辞。在清代众多的经学家中,丁氏也毫不逊色。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山东聊城杨以增(1787-1856),搜录丁氏《诗》、《礼》之注,于咸丰年间汇刻成《六艺堂诗礼七编》行世。此书目录:《毛郑诗释》四卷,《郑氏诗谱考证》一卷,《诗考补注》二卷,《诗考补遗》一卷,《周礼释注》二卷,《仪礼释注》二卷,《礼记释注》四卷。

猜你喜欢

  • 棉花图

    十六幅。清方承观(?-1768)命人编制。方承观,字遐谷,号问亭,又号宜田,桐城(今安徽桐城县)人。官至直隶总督,卒谥恪敏。《棉花图》十六幅分别题为布种、灌溉、耘畦、摘尖、采棉、拣晒、收贩、轧核、弹花

  • 仪礼奭固

    十七卷。清吴之英(详见《礼器图》)撰。此书仍然为考《仪礼》之首作,共有十七篇。此书前面有光绪己亥自序,其内容分《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

  •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一卷。本书为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题名录,共330人。卷首载前一年(绍兴十七年)御笔手诏,次载策问及执事官名,又次载进士榜名,再次载诸进士字号、乡贯、亲属等。宋代同年小录多不传,惟宝祐四年(1

  • 靖海卫志

    十二卷,增补一卷。佚名纂。此志记事至清康熙六十年(1667)。按靖海古名普庵郡,明魏国公徐达平定东牟,草创卫治。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始筑石城。此志前后损坏,书中文字多漶漫,几不可识。全书十二卷增

  • 伤寒治例

    一卷。明刘纯(详见《杂病治例》)撰。此书撰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刘氏依《内经》、《伤寒论》之理,补入后世方药治法撰写而成。书中体例与杂病治例相同,不标六经,不分表里,但以现证从发热起至循衣摸床止

  • 庸闲斋笔记

    八卷。清代陈其元(生卒年不详)撰。陈其元字子庄,官至江苏道元。此书以杂记掌故、旧事、考订史事、典制等为主要内容,其中记载的前人佚事及清代掌故有一定参考价值,另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古书版本评议、官制评议等

  • 邱海二公文集合编

    十六卷。清焦映汉、贾棠撰。焦映汉、贾堂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是集为焦、贾二人于琼州为官时所刻邱浚、海瑞诗文合集。凡十六卷。邱浚《琼台类稿》本七十卷,此集选定十卷;《海瑞集》有自作的稿引,不着卷数,此集定

  • 潜江县志

    ①清王又旦修,朱士尊、向大观纂。王又旦,字幼华,陕西郃阳人,进士,官潜江知县。朱士尊,字伟臣,一字石户,晚年华农老人,本县人。向大观,字望湄,号迈舫,本县人,进士,官怀远知县。按潜江,汉为江陵县地,宋

  • 孝经通释

    十卷。清曹庭栋(1699-1785)撰。曹庭栋,详见《易准》条。该书为主古文,而以今文附载于下。其辑注则征引广备,辑录了唐五家、宋十七家、元四家、明二十六家、清十家,旁征诸说又有十二家之说。《孝经》词

  • 中庸臆测

    二卷。清王定柱(详见《大学臆古》)撰是书首叙钦定《礼记义疏》御案一则,认为在朱子《章句》外,郑注孔疏,都不可废。次为自序,认为《章句》以后,鸿儒代兴,拾遗补缺,新机逐引,不可尽灭。是书分章或从郑孔,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