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伤寒类方

伤寒类方

一卷。清徐大椿(详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撰。本书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虽仅一卷,却是徐氏历时七年,五易其稿而成。徐氏认为张仲景《伤寒论》,并非是依经立方之书,而是为救误而作。“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无定”,而当时随证立方,原无定序,因此,他的《伤寒类方》不以六经分类,削除阴阳六经门目,使方以类从,证随方见。便于人们按证以求方,不必循经以求证。徐氏将《伤寒论》中一百一十三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元汤、泻心汤、白虎汤、五苓散、四逆汤、理中汤及杂方十二类。当时,人们对于《伤寒论》众说纷纭,然对于仲景原著的六经辨证是别具见解的,而徐氏之说虽未必尽符仲景原书之意,但却颇有独创性,如该书中“大青龙汤”条“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阳证者,此汤主之。”徐氏注:“按此条必有误,脉浮缓,邪轻易散;身不痛,外邪已退,乍有轻时,痛未入阴,又别无少阴等证,此病之最轻者,何必投以青龙险峻之剂,此必另有主方,而误以大青龙当之者也。”又如,“甘草茯苓”汤下注云:“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汤主之。”徐氏认为汗出者乃发汗后汗出不止,非因伤寒而自汗。此书每类先论主方条文,并将同方条文附述于后,从方治规律阐述《伤寒论》辨证论治原则性与灵活性,对各类方药性、病证、适应范围、加减变化有较全面论析,见解独特,颇受医家欢迎。书末附六经脉法,论正证之外又论别证、变证,附以刺法。有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光绪四年(1878)扫叶山房刊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 历代史论二编

    十卷,明张溥(1602-1641)撰。张溥太仓(今属江苏)人,初字乾度,改字天如,号西铭。嗜学成癖,所读书必手抄七遍,名读书处为“七录斋”。崇祯(1628-1644)时举进士,官授庶吉士。崇祯初,又集

  • 易经困学录

    四卷。清杨嘉撰。杨嘉字曦斋,安徽桐城诸生。据此书作者自序:“课蒙之余,闲取周易本义读之,玩索反复,至再至三,窃叹紫阳夫子纂辑之精,措辞之简,抉理之绌,穷变之广。诚非浅学都识所能窥其藩蓠之万一”。故此书

  • 见闻记忆录

    五卷。明清之际余国桢(生卒年不详)撰。国桢字瑞人,别号劬庵,遂安(今浙江淳安)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官至富顺县知县。《见闻记忆录》乃是国桢入清以后居家所作,多为随笔杂录之作。在自序中,称

  • 道德真经集注释文

    一卷。宋彭耜(详见《道德真经集注》)撰。前人研究《老子》者,有的只重注释不重音读。彭耜认为应该仔细研究老氏之学的一句一读,据其于卷首序所述,“安有辞义之未通,而理道之顿悟?惟览者互考焉。”由此可知,其

  • 礼记范氏音

    一卷。晋范宣撰,清马国翰辑。宣生卒年不详,字宣子,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博综众书,尤精三礼,郗鉴命为主簿,诏征太学博士散骑郎,都不就。事迹见于《晋书·儒林本传》。是书原先有二卷,现在只存有十二条。往往

  • 宣和书谱

    二十卷。不著撰人名字。宋徽宗赵佶(1082——1135)敕撰。《宣和书谱》记录宋徽宗时内府所藏诸帖,与《宣和画谱》作于同时。《宣和书潜》首卷收录晋、唐、梁、周历代诸帝王十二人书,其中尤以唐太宗、唐明皇

  • 太岳集

    四十六卷。明张居正(1525-1582)撰。张居正江陵(今湖北)人,其生平详见《书经直解》条。此集共四十六卷。皆文无诗。神宗初年张居正独持国柄。后毁誉不一,迄无定评。文章本非所长。集中奏疏、启札最多,

  • 潞安诗钞

    十六卷。清程之玿、常煜辑。程之玿和常煜均为山西长治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此编分前后两编。前编为程之玿集,后编为常煜集。前编为潞安明诗之选。对原诗重加抉择,细酌去留,详注其里爵出处。信者因之,疑者阙之

  •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

    二十四卷。清王顼龄(1642-1725)等奉敕撰。项龄字颛士,号瑁湖,晚号松乔老人。康熙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初以文学进,游历诸卿,谙练典故。卒,谥文恭。著述除《书经传说汇纂》之外,尚有《

  • 周易经义审

    无卷数。清卢浙撰。浙字让澜,号容葊,浙江武宁人,嘉庆进士,官至户部主事,迁工科给事中。著有《周易说要》、《春秋三传评注》、《读史随笔》、《三惜齐诗文》、《周易经义审》等。据其自述,此书兼于义理象数,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