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问津

仪礼问津

一卷。清孟先颖撰。生卒年不详。山西太谷县(今山西省太原盆地东南部)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曾任刑部主事、福建司行走(见癸巳夏季缙绅)。书的前面有韩克均作的序,接着是先颖自序。序的大义是:韩子曾经苦于《仪礼》难读,朱子也认为《仪礼》很难得到善本,我朝《仪礼义疏》一书,列举汉唐以来难端疑义,阐发晓畅,足以平息诸家聚讼之纠纷,但本经依然极其难读,后生小学,终究不免望洋思返。吾师孔舟山先生,先前有手抄本,为了便于生徒记诵,其章段解说以注疏为宗,兹复本义疏抄录,另为一编,一年后脱稿,同仁借抄者一个接着一个,已经不仅是家塾课本,但唯恐四羊三豕,点画成讹,转而导致贻误后学,于是重校刊印,用来代替传抄,命名为《仪礼问津》,或许在望洋思返之下,以求一苇之航。(末题“道光十五年冬至日,太谷孟先颖识。)是书本旨,似乎专门为应科举者之使用,因此,《例言》有与四书有关合者,则不厌其详。《丧礼》四篇,为“制义”很少涉及,没有抄录。按:清代诸儒,对于《仪礼》有著述者,大多以阐发经注为主,因而对于《丧服》,尤其注意。是书一宗《义疏御案》,不求与郑贾相合,大概是为了便于习“制义”者。即如所引《御案·士冠礼》有司公私皆有一节,胡匡衷《仪礼释官》认为特性馈食礼有私臣,则士有臣,只是所臣者极少,有事假若私臣不足,则同僚相佐助,或者假公臣为之,因而特性有公有司。《御案》所说,与《释官》大意相合,而与郑注有司谓主人之吏所自辟除,则不甚相同,因而《倒言》说“与郑贾旧解,多有不合”。是书对于经文都分章段,而后之戒宾诸辞,孟氏移并本经,记在经后,孟氏也把它移到前面,各自附在本节,为了便于记诵,书眉所列,就是韩氏原序所说的讲义,诸家论说都有,不再各自标明姓氏,《御案》则特别圈出,也见于《例言》。本经如《筮日》、《筮宾》等,凌廷堪都有释例。是书也认为本经礼节,往往大同小异,这也知有例。大概对于经注研究尚深,而每段都句圈义释,自然对初学者相适应,似乎不能以专供习“制义”者运用少之。又如第一章《士冠礼》,孟氏认为士冠其子之礼,郑注则兼童子居士位及士之子恒为士而言。胡氏《正义》认为郑说为该括。此经《记》说“天子之子犹士也”。吴廷华认为是天下之通礼,则不只诸侯之士。但是书本来重点在于使人易解易诵,并且判别白黑而定一尊,一切都遵照《御案》,本来不必列举旧说新说有异同者来对其责难。是书有道光十五年(1835)恩遇堂刊本。

猜你喜欢

  • 唐月令注

    一卷。补遗,一卷。附考,一卷。唐李林甫等撰,清茆泮林辑。《新唐书·艺文志一》著录《御刊定礼记月令》一卷,集贤院学士李林甫、陈希烈、徐安贞,直学士刘光谦、齐光又、陆善经,修撰官史玄晏、待制官梁令瓒等注解

  • 儒学警悟

    六种,四十一卷。南宋俞鼎孙、俞鼎经编辑。编者生卒年不详,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宋史》无传,生平事迹不详。据书前目录标题,仅知鼎孙官为太学、鼎经官为上舍,皆为学官。丛书共收书六种,《石林燕语辨》十卷、

  • 尚书天地图说

    六卷。清潘咸(详见《易耆图说》)撰。此书虽借《尚书》之名为名,又以《尧典》经文冠前五卷之首,以《禹贡》经文冠末一卷之首,而实是摘录支离曼衍,自抒己说,与《尚书》经义渺无所涉。而其己说又多逞私臆。如其谓

  • 别本东里文集

    二十五卷。明杨士奇(1365-1444)撰。士奇,初名寓,以字行,号东里,泰和(今属江西)人。建文初,以荐入翰林,累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历仕太宗、仁宗、宣宗、莫宗四朝,赠太师,谥文贞。著有《东里全集》、

  • 周易释爻例

    一卷。清成蓉镜撰。成蓉镜字芙卿,宝应人。光绪初主讲长沙校经堂。著述甚丰。此书通考彖象传文,节录各卦中释爻的文字,比较其异同、分类辑录,著为通例。如书中有“二五爻称中”例,取《文言》中“龙德正中”、“黄

  • 诗畸

    三种,十三卷。原题南注生辑。南注生不知为何许人,据其书序谓曾官京曹,光绪八年(1882),法、越兵端己起,南注生尝请缨戍边。是书乃“诗钟”之作,所谓“诗钟”,乃一种文字游戏,或嵌字(出诗中限嵌之字),

  • 射阳先生存稿

    四卷。明吴承恩(约1504-约1582)撰。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涟水(今属江苏)人,后迁居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曾祖吴铭做过余姚训导,祖父吴贞做过仁和县学教谕,但官都不显。其父吴锐,因家

  • 白氏经史事类六帖

    见《白孔六帖》。

  • 蜕庵集

    四卷。元张翥(1287-1368)撰。翥字仲举,号蜕庵先生。元晋宁(今山西临汾)人。至元初,因荐为国子助教,寻退居淮东,复起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预修宋、辽、金三史。累迁翰林学士承旨,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 周官集注

    十二卷。清方苞(1668-1749)撰。方苞字凤九、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散文学家,古文“桐城派”代表之一。曾为戴名世《南山集》作序,康熙五十年(1711)受《南山集》案牵连入狱,雍正元年(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