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今古学考

今古学考

二卷。廖平撰。有《尚书今文新义》一卷,详见“《尚书今文新义》条”。《今古学考》是廖平治经学的奠基之作。廖氏经学六变之初,始于《今古学考》,因此该书持论最为平正。全书大旨以《礼记·王制》一篇为根据,主《王制》孔子者为今学,主《周礼》周公者为古学。提出用礼制判别经学中今古文学的方法,以为《周礼》是古文经学家的礼制纲领,《礼记·王制》是今文经学家的礼制纲领。古学从周,是旧制;今学改制,是理想。根据这一判别,将今古文经师传注详加考订。其言曰:“孔子初年问礼,有从周之言,是尊王命畏大人之意也。至于晚年,哀道不行,不得不假手自行其意,以挽毙补偏,于是以心所欲为者,书之《王制》,寓之《春秋》,所谓因革继周者也。后来传经弟子,因为孔子手订之文,专学此派,同祖《王制》。盖孔子一人之言,前后不同。从周为孔子少壮之学,因革为孔子晚年之意。”廖平主张以礼制分今古,不以文字分今古,是一种独特之见,发前人所未发。既明今古学之大纲,又进而剖析今古学之内容,从表、里两个方面晓然于今古之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有尊经书局光绪十二年(1923)刊刻版、《六译馆丛书》本。

猜你喜欢

  • 慧福楼幸草

    一卷。清俞绣荪撰。俞绣荪生卒年不详,字彩裳,浙江德清人,俞樾之女,许祐身之妻,清代诗人。在世三十四年。此书有光绪九年(1883)苏州刊本,收入《春在堂从书》之中,书前有俞樾所作序言。全书共收诗七十五首

  • 全易十有八变成卦定议

    一卷。明喻国人撰。此书以为数九则满,数六则谦,谦则益。所以大易总不外九损三,变为坤六。坤六益三,变为乾九。或乾九坤六交相损益,十有八变以成卦而已。自以为《易经》成卦之论至此而定,故以“定议”名之。《四

  • 儿笘录

    四卷。清俞樾撰。参见《群经平议》。此编是俞樾校读《说文》的笔录。俞氏自序云:“然许君生东汉时,去圣久远,于古人造字本意,未必尽得而传。至于今则错乱遗夺,亦所不免。善乎顾亭林先生之言曰:‘取其大而弃其小

  • 筹海军刍议

    二卷。姚锡光(1853-?)撰。姚锡光字叔泉,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晚清兵学家。曾任天津武备学堂教习,后擢升为清政府练兵处军政司副使、陆军部侍郎等职。中日甲午战争前后,姚氏在山东巡抚、两江总督幕中

  • 别国方言

    《旧唐书·经籍志》称《方言》为《别国方言》,详见“方言”。

  • 蓝涧集

    六卷。明蓝智撰。蓝智,字明之,崇安(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蓝智为蓝仁之弟,元末弃去科举,与其兄共师杜本,倡和为诗。洪武十年(1377)以荐受广西按察司佥事,颇有廉声。后卸职归里,著有《蓝涧集》六卷

  • 谠论集

    五卷。宋陈次升撰。陈次升(1044-1119),北宋兴化军仙游(今属福建)人,字当时。熙宁进士。为太学生时即斥王安石《字说》为秦学。曾做安邱县知县、监察御史,提点淮南、河东刑狱,劾蹇周辅经画盐法害民。

  • 新编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

    见《伤寒百证歌》。

  • 定香亭笔谈

    四卷。清阮元(1764-1849)撰。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至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提倡朴学。主编《经籍纂诂》、校刻《十三

  • 四书留书

    六卷。明章世纯撰。世纯字大力,临川(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天启元年(1621)举人,官至柳州府知府。闻起义军攻陷京师,悲愤而卒。世纯与艾南英、罗万藻、陈际泰并称“临川四家”。世纯所著书总名为《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