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七录斋文集

七录斋文集

六卷。明张溥(1602-1641)撰。张溥,字天如,号西铭,斋名七录,太仓(江苏太仓)人,明末文学家。崇祯进士,选庶吉士。年二十,即与同里张采有文名,号为“娄东二张”。曾与郡中名士结文社,称做“复社”,评议时政,与当时阉党斗争激烈,为执政所恶,里人陆文声向朝廷告发张溥倡“复社”,案未结张溥辞世。其能诗文,著有《七录斋稿》,辑有《汉魏六朝一百三家集》,还著有《春秋三书》、《历代史论二编》、《诗经注疏大全合纂》等。《七录斋文集》前有周立勋作序,称其“意量和雅,文理粲备,体法详掩,治世之言”。陈子龙序称其“正不掩文,逸不逾道。”该书首卷论略,如洽夷狄论、备边论、任边将论诸篇,均论当时外患,颇有见地。该集称《七录斋文集》,因其幼时读书必手钞,钞后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才停止,读书室名便为“七录斋”,后来又以其为集名。有明崇祯间刻本。

猜你喜欢

  • 骈雅训纂

    十六卷。清魏茂林撰。魏茂林字涤生,一作笛生,闽县(今福州市闽侯县)人。乾隆中,由部郎官直隶通永河道。通训诂之学,所著尚有《别雅辑证》、《国朝十七科同馆诗赋题解》。另有《覃雅广腋天部类掖》、《天部二十九

  • 经籍跋文目录

    一卷。清陈鳣撰。陈鳣(1753-1817),字仲鱼,号简庄,浙江海宁人,晚年寓居吴门。嘉庆元年(1796)举人,性好藏书,尤精通训诂,家藏图书十万余卷,晚年筑藏书楼于紫微山麓,名为“向山阁”,与藏书大

  • 说文提要增附

    一卷。近代金钺撰。参见《说文提要校订》。是编金氏拟以与《说文提要校订》相辅而行,故以《说文提要增附》为名。其所增附有三:其一是南唐徐锴《说文解字部叙》,其二是清蒋和《说文字原表说》,三是清王筠校正的蒋

  • 陶诗汇注

    四卷。清吴瞻泰撰。吴瞻泰字东岩,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本书为陶潜诗注汇集,共四卷,成书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首卷载宋吴仁杰、王质二家年谱,末卷附诗话百余条。集中诗注则采宋代汤汉、元代刘履、明代

  • 安定言行录

    二卷。清丁宝书撰。宝书,晚清浙江潮州人,生卒年及事迹未详。此书记北宋初期学者、教育家胡瑗言行。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世居陕西路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丁氏曾于咸丰年间采摭宋人著述中有关

  • 戒庵诗存

    一卷。清邵远平(约公元1676年前后在世)撰。邵远平,初名吴远,字戒三,一作字吕璜,号戒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三年(公元1664)进士,官光禄寺少卿,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由佟

  • 箐庵遗稿

    一卷。清汪筠(约1644-1689间在世)撰。汪筠,字禹次,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为汪琬长子。少补吴江学诸生。三十二时患病咯血而死。汪琬得其遗诗数首,为刊附于汪氏家传集后,名为《箐庵遗稿

  • 蕴亭诗稿

    二卷。清金綎(约1729年前后在世)撰。金綎字连城。先世居广东,后移居江南,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均不详。贡生。官宣城训导。金綎工诗。少年时至京城,秋天游灵佑寺。著诗有“高云不碍静,晴日自知寒

  • 丧服会通说

    四卷。清吴嘉宾(1803-1864)撰。嘉宾字子序,江西南丰县(今江西省东部)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究心当世利弊,曾条陈海疆事宜。因事谪戍军台,寻释归。后任内阁中书。同治三年

  • 汪遗民诗

    一卷。明汪逸(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汪逸,字遗民,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是集诗一卷,皆与马时良、仲良兄弟倡和之作。首载《友声叙》一篇,为河南内黄司乃疆作。是称《友声》两卷,余得而展玩之,独抒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