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沙俄侵占帕米尔

沙俄侵占帕米尔

帕米尔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位于新疆西南部,号称“世界屋脊”。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沙俄派兵侵占了我国帕米尔地区的北部边沿。1883年6——10月(光绪九年五月至九月),沙俄利用中俄《改订条约》中的规定,强迫清政府商议、勘定“费尔干省与喀什噶尔西边交界地方”的边界,从别迭里山口起到乌孜别里山口止,逐段设置界牌。1884年6月(清光绪十年五月),签订《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沙俄通过这次“勘界”和签订条约,不仅割占了我国喀什噶尔西北部的大片领土,而且在帕米尔地区,进一步割占了和什库珠克帕米尔。《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第三条中规定,从乌孜别里山口起, “俄国界线转向西南,中国界线一直往南”,作为以后中俄在帕米尔地区标定边界的走向。这是中俄关于勘分帕米尔未定界地区的唯一条约。按照这项规定,除了“一直往南”走向线以东的郎库里帕米尔、小帕米尔、塔克敦巴什帕米尔等仍然留在我国境内以外, “转向西南”走向线以西的萨雷兹帕米尔的大部分和阿尔楚尔帕米尔的西北角,都被圈进俄国的版图。两条走向线之间的三角地带成了待议地区。这块地区本来就是我国的领土,在具体商议勘分以前,我国在这里继续行使自己的主权,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沙俄既然已经把勘界的大致走向强加给了清政府,就为它将来抢夺这块地区提供了一个新的借口。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沙俄又违背《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的规定,派兵强占了萨雷阔勒岭以西两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当时双方军队沿岭对峙。沙俄主张以萨雷阔勒岭为中俄双方的边界线,妄图把这一军事占领线当作合法边界线。清政府当即予以驳斥,坚持要求沙俄遵守“界约”。但沙俄无理狡辩,蛮横拒绝。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中俄双方换文,清政府被迫同意沙俄政府的建议:暂时保持双方军队各自的位置,直到帕米尔问题最终解决为止。同时,清政府作了明确的保留,声明: “在采取上述措施时,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国对于目前由中国军队所占领以外的帕米尔领土的权利。它认为应保持此项以1884年(光绪十年)界约为根据的权利,直到达成一个满意的谅解为止”。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沙俄背信弃义,竟然背着清朝政府,与英国侵略者私自瓜分了中国的萨雷阔勒岭以西的帕米尔。

猜你喜欢

  • 辛丑条约

    亦称“辛丑议定书”、“辛丑各国和约”。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农历为辛丑年,故名。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派庆亲王奕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全权大臣与各国交涉。1

  • 三川口战役

    宋、夏间一次重要战役。北宋王朝骄矜腐败,拒绝元昊称帝的要求,并悬赏捕杀元昊,停止宋夏贸易往来,而又不认真做战争准备。西夏遂决计提前大举攻宋。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初,元昊集结主力部队,以猝不

  • 平定刘稹

    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昭义(治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从谏死,其侄刘稹继之。刘稹秘不发丧, 自请为节度使,统领军事,多数朝臣主张姑息迁就,李德裕独排众议,坚持收复昭义镇。武宗采纳李德裕建议,决心讨

  • 东平社学

    社学原是农村中地主士绅进行封建教育的组织,清朝中期以后逐渐地变成地主士绅兴办“团练”以“御盗贼”的场所。鸦片战争期间,社学逐渐成为组织群众进行反侵略斗争的机构。东平社学即为广州人民的抗英组织之一。18

  • 十六国之一。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立。升龙元年(公元407年)赫连勃勃脱离后秦统治,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大夏政权,建都统万(今陕西横山)。昌武元年(公元418年)十一月,赫连勃勃攻占长安(今陕西西安),又

  • 南京条约

    即中英《江宁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侵略者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清政府代表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

  • 投下

    又称头下。辽代奴役外族俘掠人户的特殊行政单位。太祖阿保机时,始将俘掠到契丹故地的汉人、渤海及奚族人户作为皇帝、皇后的私有奴隶,而仿照唐朝州县之制,筑城团集以奴役之。随后,诸王、外戚、大臣及从征将领,也

  • 金奔巴制

    西藏旧俗达赖、班禅等的传位制度。“奔巴”藏语意为“瓶”, “金奔巴”即“金瓶”。西藏旧俗,达赖、班禅及其他呼图克图(活佛)死后,被认为还要转生。他们死时出生的男性婴儿,即被认为是由他们转生的,要找来继

  • 马神甫事件

    又称“西林教案”。1853年(咸丰三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中国广西西林县境,勾结当地的土豪劣绅、流氓无赖,作恶多端,激起民愤。1856年2月(咸丰六年正月)新任知县张鸣凤将马赖和不法教徒二十

  • 凤阁

    官署名。即中书省。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称凤阁,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旧称。参见“中书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