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景廷宾起义

景廷宾起义

《辛丑条约》签订后,直隶广宗知县魏祖德等地方官吏勒索“摊派赔款”,激起群众抗争。广宗县北东台村武举景廷宾被推为联庄会总团头。在钜鹿县待机再起的义和团首领赵三多与景廷宾决定联合行动。直督袁世凯欺骗群众,将魏祖德撤职,换上赵馔任广宗知县。赵分化联庄会,拉拢景廷宾不成。袁世凯于1902年3月3日(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二十四日)派军进攻东台村,景廷宾指挥联庄会奋起还击,打伤营管带鲍贵卿。由于出现奸细,又有庄头动摇,景廷宾堂弟景贞等牺牲,助手刘永清负伤。景廷宾率众突围转战钜鹿,与赵三多所率义和团余部会合。4月23日(三月十六日)在钜鹿县厦头寺正式起义,提出“扫清灭洋”、“官逼民反”的口号,参加起义的约三、四万人,推景廷宾为龙团大元帅,刘永清为副元帅,赵三多为主将,参加过义和团的南和县水月寺老慈和尚(原名郝振邦)为军师。起义军攻威县,破官军,声威大振。直、豫、鲁三省交界饥民、游勇、义和团余部纷纷加入。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压力下,令袁世凯派出所部武卫右军等新军, 由段祺瑞、倪嗣冲统率“进剿”。德、日军四千余人、法军二千三百余人也由北京开往广宗“助剿”。起义军在中外敌人夹击下转战河南成安、临漳(今属河北省),陷入重围,景廷宾被捕,并于7月25日(六月二十一日)在威县英勇就义。赵三多不久亦被叛徒出卖而牺牲,起义失败。景廷宾起义转战直,鲁、豫三省二十四州县,扬起“扫清灭洋”的旗帜,表明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把反帝、反封的斗争推进到新阶段。

猜你喜欢

  • 柏举之战

    春秋末期吴楚之间的一场战争。吴王阖闾执政后,采取楚亡臣伍子胥之计,派军队轮番袭扰楚境,使楚国“无岁不有吴师”,疲于奔命。公元前506年,吴用子胥、孙武之谋,与唐、蔡联合伐楚。吴师溯淮水而上,然后舍舟登

  • 应天书院

    宋著名书院。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故城)。因应天府旧称睢阳,故又名睢阳书院。原为五代末年名儒戚同文隐居讲学之所,生徒常百余人,范仲淹曾就学于此。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富民曹诚就其地建学舍

  • 突厥汗国

    突厥人最早居住在新疆阿尔泰山南部一带,随水草迁徙,以畜牧、射猎为务,是一个游牧民族。五世纪初,臣属于柔然。因为会炼铁,做柔然的铁工,故称为“铁奴”。六世纪初,在酋长土门统领时期,势力渐强,始和西魏通商

  • 刘晏理财

    唐肃宗、代宗之时,刘晏曾任多职,理财达二十年。在此其间,刘晏力主改革,建树颇多。他在物资转运中以雇佣劳动替代强迫劳役,改陆运为水运。分段运送,每岁运米数十万石以济关中。又放弃官产官销的盐法,改行自由经

  • 常捷军

    清政府勾结法国侵略者组成的反动武装。1862年7月(同治元年六月),浙江巡抚左宗棠,与驻宁波的法国舰队司令勒伯勒东等相勾结,仿照华尔洋枪队,招募中国士兵约千人,在宁波组成中法混合军,名常捷军。因头裹花

  • 查嗣庭案

    清代的文字狱案之一。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满洲隆科多的党人礼部侍郎查嗣庭出为江西考官,出题有“维民所止”四字,清政府认为是去掉“雍正”二字之头,下查嗣庭狱。查嗣庭在狱中病死,又下令戮其尸。其亲属

  • 黄华起义

    元初福建农民起义。首领黄华,建宁政和(今属福建)人。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黄华组织盐夫,并联络建宁(今福建建瓯)、括苍(今浙江丽水)民众及畲族女首领许夫人举行起义。至元十七年,黄华一度降元,被

  • 一条鞭法

    明神宗时张居正对赋役制度的改革。“鞭”或作“编”、“边”。简称“条编法”。明代自宣德以来,不断改革赋役制度,嘉靖、隆庆两朝,海瑞、庞尚鹏、王宗沐等在浙江、应天(今江苏南京)、江西局部地区曾实行一条鞭法

  • 庚款

    见“庚子赔款”。

  • 白头军抗清斗争

    清初太湖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清军南下,吴江进士吴易聚众一千多人在太湖边的长白荡抗清,湖上义师纷起响应。农民和渔民领袖赤脚张三、毛二等首先率众参加起义。起义军头裹白布,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