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名家

名家

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研究名(概念)和实(实际)关系的学派。一称辩者,又称形名家,至西汉始称名家。《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名家源渊于儒、道、法、墨诸家,其创始人不详。据认为,春秋末期作为法家先驱的郑国邓析在先秦诸子中可能同时是一位较早讲名实关系的学者。战国中期的名家大师是惠施。惠施主张“合同异”说,认为一切事物的同异都是相对的,差异之中有同一,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但是由于他过分夸大事物的同一性,忽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因而往往陷入相对主义的诡辩论。战国末期的名家大师是公孙龙。公孙龙的名辩论题有“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多条。例如他的“离坚白”说,认为眼看不到石头之坚,只能看到石头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着石头之白,只能触及石头之坚,因此“无白”。认为石头之“坚”与“白”两种属性是可以互相分离的,各自独立存在的。他着重分析了概念的规定性和差别性,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古代逻辑思维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但由于他过分强调事物的特殊性,忽视事物的统一性,因而最终导致形而上学的诡辩。

猜你喜欢

  • 朝代名,南朝之一。肖衍建立。南齐末年,皇室内部相互残杀,东昏侯肖宝卷杀尚书令肖懿。雍州(治今湖北襄樊)刺史肖懿弟肖衍,联合握有荆州(治今湖北江陵)军政大权的肖颖胄,举兵声讨肖宝卷。永元三年(公元501

  • 弼德院

    清末官署名。1911年(宣统三年)清政府仿行宪政成立责任内阁,为总揽国政的最高机关,但又恐其职权过重,另设弼德院,规定“该院权限与内阁相为维系”,名为“用备顾问”,实则以为制约。设院长、副院长各一人,

  • 外戚、宦官之争

    又称外戚、宦官之祸。东汉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东汉自和帝后,皇帝都是幼年继位,由母后临朝,太后要借助于父兄处理政务,又要用宦官出宣诏命。皇帝长大后,为恢复权力,只有靠宦官发动政变,驱灭外戚,因此

  • 韩信之死

    楚汉相争时, 刘邦、项羽在荣阳、成皋一带对峙。韩信破魏、赵,服燕,攻占齐国,对项羽形成夹击之势,于打败项羽起了重要作用。韩信虏齐王后,自请为假齐王,引起刘邦的不满。但当时刘邦在军事上处于不利地位,遂采

  • 秦仲伐戎

    秦国先公讨伐西戎的战争。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周厉王无道,西戎反叛周王室,灭掉居于犬丘的秦的另一支系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后,任命非子曾孙秦仲为大夫,讨伐西戎。秦仲伐西戎失败,反为西戎所杀。宣王复命秦

  • 江南叛乱

    隋平陈后,江南士族起兵反隋的武装叛乱。江南自东晋以降,士族地主始终居于统治地位,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平陈之后,隋王朝派往江南各地的官吏,大力推行隋文帝的改革措施,抑制了当地的士族势力。开皇十年(公

  • 桓谭反谶纬

    沛国相(今安徽濉溪西北)人桓谭,字君山,博学多通,遍习五经。东汉初年,统治者提倡谶纬之学,他独树一帜,力反谶纬神学,认为天道性命,连圣人也说不清楚。谶纬欺骗迷惑君主,应该贬斥。谶纬是奇怪虚诞之事,而不

  • 国野制

    西周和春秋时期一种体现社会阶级对立的制度。国和野分别指国都和国都四郊以外的地区。国都及其近郊地区的居民称作“国人”,在“野”的农业生产者则称为“野人”。一般认为,国人是各级贵族及其疏远的宗族成员,也包

  • 浙江光复

    浙江是革命党人活动较多的地区,新军中有很多同盟会员和光复会员,革命党人和商、学各界及会党也有着密切联系,革命基础较好;同时立宪派也很活跃。武昌起义后,上海的革命党人曾准备在浙江首先组织响应,进行了相应

  • 清政府在日俄战争时的局外中立

    1904年2月(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日俄两个帝国主义为争夺中国东北爆发战争后,腐朽卖国的清政府不顾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声称双方“均系友邦”,竟无耻地宣布“局外中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