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
官署名。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虽然实现了“乾纲独断”,却深感独自统御天下,不可没有辅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设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从翰林院等文斡机关中选调官员加以殿阁大学士衔,为皇帝顾问。成祖时,选调翰林院侍读解缙、胡广,编修黄淮、杨士奇、杨荣等人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因文渊阁在内廷,故称“内阁”。内阁大学士官秩一般不过五品,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职权仅遵命办事而已,是皇帝的一个机要秘书机构。仁宗以后,以六部尚书中一些人入阁兼领大学士衔,并成为制度,内阁专任批答奏章,职权渐趋显重。英宗时,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皆四朝元老,执掌“票拟批答”,于是六部只能承奉意旨办事。世宗时,朝位班次,内阁列在六部之上。因明代定制不设丞相,内阁大学士只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首辅”。清代沿置,设三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名额不定,满汉各半。其职权仅票拟诏旨。内外大臣奏折,由皇帝亲自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军机处成立后,内阁丧失实权,只有虚名。清末实行宪制,设责任内阁,以旧内阁与军机处合并为最高国务机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改称国务院,习惯上仍称内阁,其成员称阁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