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长制
北魏时期的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魏初实行宗主督护制,豪宗强族有大量隐庇户口,不负担国家赋役。为使豪宗强族的依附民口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劳动人手,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元宏接受给事中李冲的建议,废止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以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均取乡人强谨者充任。邻、里、党三长的职责是稽察户口、管理属民,征发租调力役。国家对三长有免除征戍的优待。邻长可免役一人,里长可免二人,党长可免三人。三长若任职三年,未有过错,则晋升一级。
北魏时期的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魏初实行宗主督护制,豪宗强族有大量隐庇户口,不负担国家赋役。为使豪宗强族的依附民口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劳动人手,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孝文帝元宏接受给事中李冲的建议,废止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以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均取乡人强谨者充任。邻、里、党三长的职责是稽察户口、管理属民,征发租调力役。国家对三长有免除征戍的优待。邻长可免役一人,里长可免二人,党长可免三人。三长若任职三年,未有过错,则晋升一级。
朝代名,北朝之一。西魏恭帝拓跋廓三年(公元557年),宇文泰子宇文觉废拓跋廓自称皇帝,国号周,史称北周;定都长安。北周的疆域,灭北齐前,东以今白云鄂博、包头、河曲、洛阳一线为界,与北齐相邻,西至今新疆
商朝前期自仲丁至阳甲五代九王统治期间,由于王位继承制度不固定,多次发生“弟子或争相代立”的事件,造成统治秩序的混乱,国力因而受到影响,同盟诸侯也不再来朝见,史称“九世之乱”。
汉魏时期称台湾为夷州。台湾和大陆的民间联系,古已有之。到三国时期,台湾的高山族人民,时常来吴国的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出售细布、斑纹布。大陆人民也常到台湾贸易。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
明世宗嘉靖年间对役银的额外加派。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3年),因东南遭到倭寇侵犯,明政府在江南以提前征收下年度不当役里甲徭役银方式,加派银四十万两。因其法是“以银力差排编十甲,如一甲不足,则提下甲补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竟相在中国强占租界、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活动。1896年6月(光绪二十二年四月)沙俄诱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把侵略势力伸入中国东北三省。1897年11月(光绪二十三年十月
见“旅大租地条约”。
又称《善后事宜清册附粘和约》,通称《虎门条约》或《虎门附约》。1843年10月8日(道光二十三年八月十五日)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全权大臣璞鼎查在广东虎门签订《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共十六款,附
鸦片战争中一次重要战役。吴淞位于黄浦江、长江汇流入海处,扼江海咽喉,筑有东西炮台,江南提督陈化成驻守西炮台,参将崔吉瑞等驻守东炮台。1842年6月16日(道光二十二年五月初八日)英军进攻吴淞。两江总督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陶成章为了组织训练会党人士,于浙江绍兴创立了大通学堂。学生入学后即为光复会员,毕业后仍受学校光复会领导人节制。次年,徐纳捐道员,分派安徽,先后任武备学堂副总
隋末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隋朝的反动统治。隋亡前夕,为抢夺农民胜利果实,一些隋朝官僚、地主豪强乘机起兵,各霸一方,称王称帝,出现了官僚割据的局面。主要割据者有: (1)隋虎贲郎将罗艺,据涿郡(今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