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人物>韩维

韩维

【生卒】:1017—1098

【介绍】:

宋开封雍丘人,字持国。韩绛弟。以父辅政,不试进士,父没,闭门不仕。以荐入官。英宗朝,迁同起居注,进知制诰。神宗即位,除龙图阁直学士,直言敢谏。历知汝州、开封府、许州。熙宁七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力言新法之弊。以兄入相,出知河阳。哲宗元祐初,参与详定更革役法,然以为王安石《三经新义》可与先儒之说并行。拜门下侍郎,为忌者所谗,分司南京。久之,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中,坐元祐党,安置均州。有《南阳集》。


【生卒】:1017——1098

字持国,亿第五子。以荫入官。神宗封淮阳郡王、颍王,维皆为记室参军。及即位,除龙图阁直学士。历知汝州、开封府、襄州、许州等。熙宁七年(1074),召为翰林学士承旨,陈青苗等新法之弊。兄绛为相,出知河阳,复知许州。神宗死,疏论“赋役非人力所堪者去之,法禁非人情所便者蠲之”。元祐初,拜门下侍郎。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中,坐“元祐党”,安置均州。卒。


【生卒】:1017—1098

【介绍】:

宋开封雍丘人,字持国。韩绛弟。以父辅政,不试进士,父没,闭门不仕。以荐入官。英宗朝,迁同起居注,进知制诰。神宗即位,除龙图阁直学士,直言敢谏。历知汝州、开封府、许州。熙宁七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力言新法之弊。以兄入相,出知河阳。哲宗元祐初,参与详定更革役法,然以为王安石《三经新义》可与先儒之说并行。拜门下侍郎,为忌者所谗,分司南京。久之,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中,坐元祐党,安置均州。有《南阳集》。


【生卒】:1017——1098

字持国,亿第五子。以荫入官。神宗封淮阳郡王、颍王,维皆为记室参军。及即位,除龙图阁直学士。历知汝州、开封府、襄州、许州等。熙宁七年(1074),召为翰林学士承旨,陈青苗等新法之弊。兄绛为相,出知河阳,复知许州。神宗死,疏论“赋役非人力所堪者去之,法禁非人情所便者蠲之”。元祐初,拜门下侍郎。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中,坐“元祐党”,安置均州。卒。


【生卒】:1017—1098

【介绍】:

宋开封雍丘人,字持国。韩绛弟。以父辅政,不试进士,父没,闭门不仕。以荐入官。英宗朝,迁同起居注,进知制诰。神宗即位,除龙图阁直学士,直言敢谏。历知汝州、开封府、许州。熙宁七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力言新法之弊。以兄入相,出知河阳。哲宗元祐初,参与详定更革役法,然以为王安石《三经新义》可与先儒之说并行。拜门下侍郎,为忌者所谗,分司南京。久之,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中,坐元祐党,安置均州。有《南阳集》。


猜你喜欢

  • 刘延寿

    【生卒】:?—前56西汉沛县(今属江苏)人,楚元王五世孙。继其父刘纯即位。宣帝即位后,他认为广陵王刘胥为汉武帝子,一旦天下有变,可得立为帝,遂暗与其交结,娶其女为后母弟作妻,并致书广陵王留心帝位。其事

  • 刘继祖

    【生卒】:?——1854江西玉山人。增贡生。道光中,历任福建淡水同知、广西永康知州,署藤县知县,升知府。咸丰元年,与金田太平军战于大黄江。后被革职,留藤县协办团练。咸丰四年,与“艇贼”梁培友部战,死。

  • 张问陶

    【生卒】:1764——1814字仲冶。四川遂宁人。大学士张鹏翮之玄孙。乾隆晚期进士,历翰林院检讨、御史、吏部郎中,出任山东莱州知府。辞官后游吴、越,卒于苏州。以诗著名,书画亦善。著有《船山集》。【生卒

  • 卓岩明

    【生卒】:?—945【介绍】:名或作俨明。五代时僧,莆田人。本名偃,在雪峰寺为僧,改名体明。福州之乱,李仁达杀王继昌欲自立,恐众不附,遂立岩明为帝。后晋齐王开运二年称藩于晋,已而为仁达所杀。

  • 沈遘

    【生卒】:?—953【介绍】:五代时睢阳人,字期远。幼孤,苦学为志,弱冠登进士。初为校书郎。后周世宗时,历翰林院学士、中书舍人,为人谨和,勤于接下,后进之士多归之。以扈从南征,遇疾卒。

  • 文徵明

    【生卒】:1470—1559【介绍】:明苏州府长洲人,初名璧,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文林子。从吴宽学文章,从李应桢学书法,从沈周学画。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沈周、唐寅、仇英

  • 朱楠

    太祖第二十六子。洪武二十六年(1393)生,逾月死。

  • 铁铉

    【生卒】:1366——1402邓(今河南邓县)人。洪武中,由国子生历任礼科给事中、都督府断事。曾审定疑案,明太祖喜,赐字“鼎石”。建文初,任山东参政。李景隆北伐,他供应军饷不缺乏。景隆兵败白河沟,铉与

  • 钟离昧

    【生卒】:?—前201【介绍】:秦末东海朐人。为项羽将,素与韩信善。羽死,亡归信。高祖缉捕之。高祖六年,有告韩信反,欲擒韩信。信拟斩昧以取信于高祖,昧遂自刭。

  • 汤学尹

    【介绍】:清四川黔江人。康熙二年举人。年十二能诗赋。邑遭兵乱之后,经学失传,遂以阐明《易》理,教授生徒为己任,并取斋名为“勉庵”,以明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