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历史人物>张玉

张玉

【生卒】:?——1288

张荣实次子。初袭父职,为万户。至元十六年(1279)讨吉安叛贼有功。镇守黄州。二十一年,镇压广东反元起义。二十四年从鸟马儿征交趾,累战有功。次年,在返回时,迎战安南兵,战死。


【生卒】:1343——1400

字世美,祥符(今河南开封)人。仕元官枢密知院。元亡,逃走大沙漠北。洪武十八年(1385)回归。随同大军出塞远征,至捕鱼儿海,因功授济南卫副千户,升安庆卫指挥佥事。又多次从征,以骁勇果断善于谋画,被燕王亲任。建文元年(1399),燕王起兵反朝,他帅军夺取北平九门,抚谕城内外,三日而定。献计南征,升任都指挥佥事,率领亲兵为先锋,大破耿炳文军于真定。援永平,袭大宁,至会州,郑村坝、白沟河之战皆有功。二年(1400),东昌之战,受伤死。建文四年,燕王称帝,赠都指挥同知,追赠荣国公,谥忠显。


字宝臣,保定(今甘肃泾川)人。以六班散直隶狄青麾下,参与对西夏兵、侬智高作战,有功,擢为广西钤辖。徙大名,进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为副都总管。北宋熙宁中,坐斩降卒,夺职,降为陵州团练使。终马步军都虞候,卒,赠建雄留后。


【介绍】:

清江苏吴县人,字子美。汪笠甫继妻。资性敏悟,工行楷,作擘窠书,笔力遒劲。


【介绍】:

清湖南安乡人,字非石。康熙中恩贡。侍母孝,生平殚心理学,淡于荣利。举孝廉方正,辞不就。有《慥轩文集》。


【生卒】:1343—1400

【介绍】:

元明间河南祥符人,字世美。元末为知枢密院。元亡,从走漠北。洪武十八年降明,从军出塞,至捕鱼儿海。授指挥佥事。调燕山左护卫,以骁果善谋划,为燕王所亲任。建文初,燕王起兵,擢都指挥佥事。破耿炳文、李景隆,皆立大功。从攻东昌,以救成祖,突入阵中,战死。


【介绍】:

宋泾州保定人,字宝臣。以六班散直隶狄青麾下。善用铁简,军中号为张铁简。仁宗皇祐中从征侬智高有功,擢为广西钤辖,进神四厢都指挥使、副都总管。神宗熙宁中迁宣州观察使。河北置三十七将,以玉为第一将。入为马步军都虞侯。


字宝臣,保定(今甘肃泾川)人。以六班散直隶狄青麾下,参与对西夏兵、侬智高作战,有功,擢为广西钤辖。徙大名,进龙、神四厢都指挥使,为副都总管。北宋熙宁中,坐斩降卒,夺职,降为陵州团练使。终马步军都虞候,卒,赠建雄留后。


【介绍】:

宋泾州保定人,字宝臣。以六班散直隶狄青麾下。善用铁简,军中号为张铁简。仁宗皇祐中从征侬智高有功,擢为广西钤辖,进神四厢都指挥使、副都总管。神宗熙宁中迁宣州观察使。河北置三十七将,以玉为第一将。入为马步军都虞侯。


猜你喜欢

  • 王毅

    【介绍】:元东平汶上人,字栗夫。以大臣荐,累官翰林学士承旨。尝劾铁木儿营私蠹政,伏阙极谏,不报,以亲老告归。后召用。仁宗时官至中书平章政事。卒于家。

  • 刘哈剌不花

    【介绍】:元江西人。久居燕赵,为探马赤军户。惠宗至正十二年,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泰不花辟为掾史,除左右司都事。为先锋将,参预镇压红巾军。十七年,为同知枢密院事,在柳林击败进逼畿甸之毛贵军。官至河南行省平章

  • 季陵

    字延仲,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政和进士。高宗即位,拜起居郎,迁中书舍人。张浚为川、陕等路宣抚处置使,论其专横,罢为徽猷阁待制、知太平州,旋落职。范宗尹荐其才干,复为中书舍人。入对,痛陈当今兵权分而将

  • 蒋琬

    【生卒】:?—246【介绍】:三国蜀零陵湘乡人,字公琰。弱冠知名。初从刘备入蜀。刘禅建兴中,诸葛亮驻汉中,以为丞相长史,统理府事,常足食足兵以相供。亮卒,代亮执政。累官尚书令、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初

  • 董峦

    【介绍】:北魏营阳人,字仲舒。太武帝太平真君末随父南奔,仕齐为宁州刺史,后为魏军所执。孝文帝问其南事,峦惧不能对。授越骑校尉以谋南叛,徙朔州。后从帝南征,遂单骑南奔。

  • 耶律朗

    【生卒】:?——951字欧新,季父房罨古只孙。轻浮多力,人称“虎斯”。天显中,以材勇入仕,每战必克,由此知名。世宗时,为六院大王。察割之乱,朗持两端。穆宗即位,被杀。

  • 洪福

    【介绍】:宋人。夏贵家僮。从贵积劳为镇巢雄江左军统制,镇江北。元兵入,贵举城降,福与子洪大渊、洪大源,统贵军收复之,加右武大夫、知镇巢。贵遣从子招福降,不听,斩其从子。元兵攻城久不拔,贵绐福,请单骑入

  • 伯岳吾皇后

    【生卒】:?—1307【介绍】:元成宗后,名卜鲁罕。元贞初立为后。帝多疾,后用事,信任哈剌哈孙,大德之政,人称平允,皆后处决。帝卒,谋立阿难答失里,不果。仁宗诬以私通事,出居东安州,赐死。

  • 张仲

    【介绍】:西汉齐人。善击剑,立名天下。

  • 崔忻

    【生卒】:487-528字伯悦,秉子。位至尚书左兵郎中、尚书左丞。卒於“河阴之变”。(,参见《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