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马良骏

马良骏

1867—1957

中国近代伊斯兰教大阿訇。字善堂,经名穆罕默德·尤素福。甘肃清水县(今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人。回族。出身宗教世家。幼承家学,刻苦努力,曾赴平凉、西吉、河州及长安拜师求学,先后受业于禹月明、老蓝阿訇等。远游江南,师从著名经师马仁山(时称“普洱老爸”),得真传,学识大开。光绪二十三年(1897),任甘肃平凉清真寺教长,设帐讲学,其讲经继承和发扬陕西学派传统,以简明、透彻、精细著称。培养大批著名阿訇或经师。1913年起先后在新疆哈密、伊犁、伊宁、乌鲁木齐等地主持教务,讲校经典,传经授业达40年,被各族穆斯林拥戴,公推为“全疆寺坊总教长”。1940年被盛世才以“阴谋暴动”之莫须有罪名,系狱多年。对新疆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均做过贡献。博学多才,精通阿拉伯文、古兰经及历史等。著述甚丰,主要译著有阿拉伯文的《塔勒克》、《迈子拜图》、《大台里赫素》、《大杂学》、《所热甫嘎·代》、《阿汉合璧月轮》、《阿汉合璧天文志》,及汉文《清真撮要志》、《伊犁图考》、《回教考证历史》与《西北民族史资料》(未付印)等。

猜你喜欢

  • 岭南杂记

    书名。两广地方志及民族志。2卷。清吴震方(字青坛,浙江石门人,汉族)撰。康熙年间(1662—1722)成书。为两广游记。其中卷上记山川、民族、时事,涉及瑶族、壮族习俗颇详,如云:“壮种与瑶异类,……花

  • 麻达

    高山语音译。清代台湾高山族村社听差。亦称“猫踏”、“咬叮”等。各村社均有设置,均由未婚少年充任,听候通事、土目差遣。主要负责传递“番社”与官府之间或“番社”之闾来往公文,“凡传递文书,两手系铃摇之,其

  • 纳噶拉则

    参见“浪卡子”(1943页)。

  • 希慕遮

    相传为彝族始祖。据贵州彝文史籍※《西南彝志》载,约西周时代人,住今四川西北部,传31代至※笃慕(仲牟由),生6子,始分布于云、贵、川诸地,称※彝族6祖。

  • 彝语音译。意为被抢来或买来的汉族人。系辱蔑之词。解放前,在四川凉山金阳等彝族地区的一种奴隶。等级地位同于※呷西,没有任何自由,可被主子随意买卖或屠杀,隶属于※节伙、※布尔杂补等。民主改革后,等级制度被

  • 东夷

    古代夏族及后来的汉族对东方诸民族的泛称。“夷”原是夏商周时期对周边各族的泛称,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夷蛮戎狄配四方,因有是称。《礼记·王制》云:“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南方曰

  • 亦马河卫

    见“亦麻河卫”(874页)。

  • 安阜城

    古城名。位于晶河(今新疆精河县)。乾隆四十七年(1782)十月据丰润堡扩建。城周2里2分,高1.73丈。有城楼四座,雉牒584个。分设4门:东登春、西永丰、南辑和、北保康。典史、都司驻扎。光绪十五年(

  • 僧舞

    朝鲜族传统舞蹈。一般认为是朝鲜族舞蹈艺术的精华。流行于延边等地区。源于佛教法鼓仪式。多为女子表演。舞者一般身着白衣蓝裙,上套白色僧衣,肩披红色袈裟,头戴三角形僧巾帽,并以挂在鼓架上的法鼓为道具。舞时将

  • 触木昆

    见“处木昆律部”(5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