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
即“稞大麦”,藏语称“乃”。青藏高原等无霜期短的高寒山区的藏族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汉族农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有抗寒、耐瘠、耐旱、抗逆性强等优点,千粒重30克左右,较小麦颗粒大,有紫、白、黑、黄等色颗粒及有芒、无芒等数十个品种。一般在春季播种,也有在越冬前播种的。生长期60—150天不等,以150天左右成熟的居多。以青稞炒熟磨成的糌粑是藏族的主食,以青稞酿制的藏酒是藏族喜爱的饮料。解放后,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已取得显著成绩,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
即“稞大麦”,藏语称“乃”。青藏高原等无霜期短的高寒山区的藏族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汉族农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有抗寒、耐瘠、耐旱、抗逆性强等优点,千粒重30克左右,较小麦颗粒大,有紫、白、黑、黄等色颗粒及有芒、无芒等数十个品种。一般在春季播种,也有在越冬前播种的。生长期60—150天不等,以150天左右成熟的居多。以青稞炒熟磨成的糌粑是藏族的主食,以青稞酿制的藏酒是藏族喜爱的饮料。解放后,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已取得显著成绩,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
见“辖戛斯”(2445页)。
汉(匈奴)刘聪年号。310—311年,凡2年。
辽地名。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岗岗庙村。为乌苏伊肯河谷与床金河谷交汇处,北望赛汗山,东南可直达上京(今巴林左旗林东镇南部),西北沿敖尔盖河谷上溯庆州(今巴林右旗白塔子),是联系北部草原的重要通道。唐时置
北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年号。1371—1378年,凡8年。
见“赫哲族”(2422页)。
见“萧速撒”(1997页)。
古族名。《新唐书·南诏传》、《元史·地理志》等作“汉裳蛮”。唐初居于铁桥(在滇西北,《蛮书》云其距剑川三日程),处于吐蕃和南诏之间。史称其“本汉人部种”。着汉服,唯头缠五色锦,亦渐染当地民族风俗。贞元
发现于新疆昭苏县小洪那海草原,故名。通高230厘米,头部宽35厘米,身宽50厘米。花岗岩质。面东而立,双手置胸前,右手似执碗、杯之类器物,著冠辫发,发辫多至十根,长垂至腰。前胸到腿刻有古民族文字,刻工
前340—前278战国时楚国政治家,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归州秭归(今湖北秭归)人。楚国君同姓贵族。《史记·屈原传正义》云:“楚王始都是,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楚怀王时,因其
?—598隋代西爨领主。一名爨玩、震玩。宁州(今云南晋宁东北)人。南北朝宁州刺史※爨瓒之子。开皇(581—600)初,遣使朝贡,以其地置恭州(今云南昭通)、协州(今云南彝良)、昆州(今云南昆明西),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