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土尔扈特部
蒙古部名。清代青海土尔扈特人专称。首领为贝果鄂尔勒克第三子保兰阿噶勒琥、第四子莽海之裔。清崇德二年(1637)后移住。初隶青海和硕特部,与之错居。后以罗卜藏丹津反清,自为一部,别编旗分佐领。建4札萨克。有一等台吉4人。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牧地分布于登努尔、特达巴罕、阿屯齐老图、鄂博图等处。
蒙古部名。清代青海土尔扈特人专称。首领为贝果鄂尔勒克第三子保兰阿噶勒琥、第四子莽海之裔。清崇德二年(1637)后移住。初隶青海和硕特部,与之错居。后以罗卜藏丹津反清,自为一部,别编旗分佐领。建4札萨克。有一等台吉4人。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牧地分布于登努尔、特达巴罕、阿屯齐老图、鄂博图等处。
清代八旗制度中的一种官爵世袭制度。依其定例可分为两类:①世爵,即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其中又分为26等。此内,分两种情况:一是赐予“诰命”文书,得爵者子孙世袭原封之爵;一是赐予
蒙古族食用的什锦粥。流行于内蒙古昭乌达盟地区。其制法是将稀奶油倒入锅里烧开,加一定的水,待水烧开后,加适量酸奶、红糖、盐和米,以文火熬煮,煮好后加黄油搅拌即成什锦稠粥,味道鲜美可口。一般用来祭神、祭佛
地名。藏语音译,意为“象鼻山尖”。元、明时称乃乌东孜。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雅鲁藏布江南岸,属山南地区。原西藏地方政府设乃东宗,1960年改为乃东县。为西藏历史上要地之一。唐文成公主入吐蕃后,夏季居此避
清内蒙诸旗之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北部。牧地东界阿巴哈纳尔旗,西接苏尼特旗,南邻察哈尔正蓝旗,北临大漠。元属上都路。明代,成吉思汗弟别里古台后裔居此,号所部曰阿巴噶。原役属于察哈尔,后畏林丹汗
书名。唐※元结(719或723—772)撰,10卷。结字次山。鲜卑元氏。少居商余山,著《元子》10篇。累官道州刺史。为权臣所忌,曾辞官退隐,发奋著述。所作大多抨击时弊,揭露黑暗现实,反映民间疾苦。体裁
书名。黄任恒辑。成书于1919年。不分卷。内容有诗、词、谣谚、诏谕、册诰、表状、书牒、论、序、碑记、祭文、杂文等。附录《辽文最叙目》。主要是补《辽文存》所缺之文,共有70余篇。黄氏辑此书时未见到王仁俊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作敦敦河卫,并说清代有敦敦河,今有人据此定其在前苏联境内的阿纽伊河口。
见“耶律淳”(1304页)。
娘娘神的一种。鄂伦春语音译。流行于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旧时鄂伦春人患伤寒、发热及身上长红斑点,皆祈祷此神保佑。其来源传说,同“额古都娘娘”(2535页)。
旧时德昂族对社神的祭祀活动。流行于云南瑞丽地区。每年夏历二、三月春耕前,全村集体举行祭祀。各村寨在村边林中,盖一茅草竹楼,作为社神住所,每年修葺一次,竹楼中平常供两陶罐清水。祭社神时,各家用大米舂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