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陶新春

陶新春

1825—1867

清咸丰同治年间苗族起义首领。又名陶正春、陶虎。贵州威宁骨董山(今属赫章县境)人。苗族。世代为彝族土目以机的农奴。父早逝,随母改嫁到巴拉寨熊家。有同母兄弟3人,先后被派到威宁和赫章服役。受白莲教杨龙喜影响,于咸丰十年(1860),利用举办“降仙”集会之机,号召起义。惩治欺压苗民的土目,官吏,攻占七星关和水城福集场铜矿,矿工纷起响应。又率众攻入郎岱(今六枝)厅城。归沙彝族人民起而响应。在峰顶山、海马姑、红岩尖山、骨董山及猪拱箐等地建立根据地,实行屯垦,把没收土目、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其收成除供军需外,余皆自给,边生产边战斗。十一年(1861),配合太平天国起义军曾广依、张遇恩部围攻毕节,护送伤员,又为太平军李福猷部筹粮。与石达开部联系后,太平军留下一支队伍与武器,协助训练苗民起义军队伍,并编入石达开军,任苗军元帅,以太平军周国瑞和基哉为军师。陶三春、杨应再、熊万顺等为苗军将军。同治元年(1862) 组成两支部队,出击黔、滇、川边区。二年,攻彝良,俘获州同知杨作舟。三年,与岩大五的黄旗军联合攻克大定府(今大方)城。清廷调集川、黔、滇3省兵力,以云南布政使岑毓英为统帅,进攻起义军。采用“以夷治夷”之策,由土目安履宪出面利诱分化群众。六年(1867),在猪拱箐战役中,与周国瑞、熊万顺、陶三春等将领先后被俘,同年九月,在黔西州城遇害。

猜你喜欢

  • 洛桑坚赞

    见“嘉木样谢贝多吉”(2432页)。

  • 虏廷杂记

    书名。赵至忠撰。凡10卷。至忠亦作志忠,原名英。自幼陷契丹,为人明敏,举进士,官至中书舍人。重熙十年(1041)八月,因得罪契丹皇帝耶律宗真而投宋。宋以其为洪州推官,赐绯衣、银带及钱5万,更名至忠。官

  • 双溪醉隐集

    书名。元耶律铸(1221—1285)撰。6卷。铸,义州(今辽宁义县)人,字成仲,号双溪。耶律楚材子。少聪敏、工骑射,曾从蒙哥汗征蜀,屡立功,后在忽必烈朝任中书右丞相等职。治材颇类其父,文章亦具有父风。

  • 莽喀察

    ?—1772清朝将领。索伦人。姓纳喀氏。隶黑龙江镶白旗。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马甲从征准噶尔,俘罗达什札卜,晋二等侍卫。霍集占(即小和卓)据叶尔羌(今新疆莎车县)叛,从将军兆惠营于黑水河,被围3

  • 里甲

    明朝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以110户为1里,里分10甲。后转为明三大徭役(里甲、均徭、杂泛)名称之一。参见“里甲制度”(1081页)。

  • 比六干

    见“叱六于”(543页)。

  • 南唐古部

    契丹部族名。辽圣宗时(982—1031)以所辖唐古(※党项)族民户所置,为圣宗34部之一。其部民原为契丹皇族诸宫奴隶,后户口蕃息,时圣宗释免奴隶,置部,取得平民地位。设节度使统领,隶北府。部族军屯住本

  • 都统

    官名。前秦建元十九年(383),苻坚设少年都统,率领青年兵进攻东晋。末年,少数民族地区统治者以此为官号,有河西鲜卑大都统之称。唐后期设诸道行营都统,为各道出征兵统帅,此后又在都统之上设都都统。辽、金时

  • 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中右翼左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噶济格接本部左翼右旗界,西至巴尔鲁克接札哈沁游牧界,南至札木图接接本部中右翼末旗界,北至哈勒占和硕接札哈沁游牧界。有佐领1。会盟于札克必拉色钦毕都哩雅诺尔盟。初,普尔普车棱族

  • 速古

    契丹语,为一地方单位※石烈(相当于“县”,或“乡”)的名称。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诸宫卫与部族下置石烈。速古为※伯德部下之一石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