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

云南彝族一支阿细(阿西)人的传统民间歌舞。亦作“阿西跳月”、“跳乐”。盛行于弥勒、泸西、路南彝族自治县。为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和中老年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每逢火把节、春节等喜庆日或农闲时,在草坪、空地或树荫下,载歌载舞,欢聚一堂。节日多于白天,农闲多在夜晚。有三种形式:(1)老年式。男女双方踏足而蹈,眉目含情相视,男子弹月琴,拉二胡,女子皇拍掌合,节奏缓慢;(2)中年式。女子击掌转身踏脚,配唱,男子拉二胡,弹月琴,吹笛子伴奏,拍节稍快;(3)青年式。女子拍手、踏脚、旋转,男子弹大三弦,吹笛子,打口哨,踏足抬腿。青年男女舞姿大方,情感奔放,节奏快速激荡。过去仅在民间流传,解放后,经文艺工作者整理加工,质量大为提高,已在全国重大场所多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与赞赏,成为阿细人的一颗璀灿的艺术明珠。

猜你喜欢

  • 沮渠麹粥

    ? —397十六国时期卢水胡首领。临松(治今甘肃张掖县南)人。北凉主※沮渠蒙逊伯父。先世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氏。世为部帅,与兄沮渠罗仇俱归附后凉吕光,任三河太守。后凉龙飞二年(397),与兄随军征西

  • 汉蒙对照碑铭

    今人对若干有研究价值的汉蒙两种文字刻写的石碑的统称。共8块,有1240年“十方大紫薇宫圣旨碑”、1257年“释迦摩尼院碑”(亦称“蒙哥汗碑”)、1348年“甘州海牙碑”、1335年“张氏先莹碑”、13

  • 索多汗

    见“俺答汗”(1884页)。

  • 站田

    亦称“栈田”。旧时布依族部分地区残存的领主经济土地制度。流行于黔南、黔西南罗甸、望谟、安龙、贞丰等地。由※亭目授与住在交通线上的农民耕种,收获归耕者所有,不用缴纳粮赋,也不用服劳役,只需接待过往的亭目

  • 春济

    见“春稽”(1568页)。

  • 糺军

    见“糺”(1276页)。

  • 段思良

    ?—951五代十国后期云南大理国第三世国王。一作段思胄。白族。大理人。段保隆次子,※段思平弟。早年家境没落,随父兄在乡间从事农牧,甘贫度日。时为郑氏大长和国(902—928)后期,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把持

  • 奥喜县

    即“粤喜县”(2255页)。

  • 不咸山

    古山名。即今长白山。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和《晋书·肃慎传》,言古肃慎族居其北。汉代亦称盖马大山,后又曰从(一作徒)太山、太皇山、白山、太白山等,辽金时始称长白山。

  • 仡伶

    宋代西南溪峒少数民族之一。又称伶、伶僚、峒人。始见于宋代。分布在沅、靖及辰州(今湖南西部与贵州东南部)。与宋以前的骆越有渊源关系。《龙胜厅志》载:“伶与侗同”。《融县志》也称“侗即伶”。语言大体与今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