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勒巴图

阿勒巴图

蒙古语音译,意为“承担赋役的人”。在蒙古封建领主制度下,作为领主的属民,承担各种赋役。清译作“所属之人”、“所属旗人”。分为两种:向大领主承担赋役的小领主,亦可以此称之。通常主要是指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向领主承担赋役的阿拉特(平民),人身隶属于领主,不许逃亡,为蒙古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阶级。清代视其与僧俗封建主的具体隶属关系,又分称阿勒巴图(箭丁)、哈木济勒嘎(随丁)、沙比那尔(庙丁)。在僧俗封建主统治下,一切赋役皆由其承担,十分沉重,既要服兵役,自带马匹、装备,守卫边境,支援战争;又要承担驿站的劳役,维持驿递交通线,无偿供应过往官员及军人的食宿;而且还要向领主服贡役,遇有进贡、会盟、移营、嫁娶诸事,皆向阿勒巴图索取,甚至封建主被罚款和欠债,也要由其偿还。阿勒巴图可因担任旗内的官职,或因作战、服役、输财有功得免除赋役负担而提高其社会、经济地位,成为阿勒巴图中的特殊阶层。

猜你喜欢

  • 郁江

    河流名。“郁”,出于古壮语“河流”之意。亦名“郁林江”、“骆越水”。西江上游。流贯今广西南部。北源右江,南源左江。起自邕宁合江村(亦称宋村),经南宁市、邕宁、横州、贵县,至桂平县城,与黔江汇合后称浔江

  • 移剌斡里朵

    金官员。一名八斤。契丹族。移刺氏。系出辽五院司。通契丹字。天会三年(1125),随军攻宋,以功,补尚书省令史。十五年(1137),奉命追击南逃官军、以劳迁修武校尉。从完颜宗弼复河南,督诸路帅臣进讨,事

  • 十六国疆域志

    书名。清洪亮吉(1746—1809)撰。16卷。书成于乾隆五十年(1785),刊于嘉庆二年(1797)。有《国学基本丛书》本,并收入《洪北江全集》。本书记载了东晋时期北方十六国的疆域,国各一卷,以州为

  • 闽越

    古代东南越人一支。秦汉时分布于今福建省境及浙南、赣东部分地区。其族源由来存有不同看法:越国南迁遗族;土著与外来结合;土著说,等等。很早已从事农业生产,擅长造船航海及习水战,有断发文身之俗。其首领无诸秦

  • 榜仓必纠

    藏语音译,意为“强买强卖”、“强销货物”。即以强迫手段进行不等价交换。解放前西藏农奴主对农牧奴的一种超经济剥削。有些宗本(相当于内地县的官员)、谿堆(庄园的管理人)等官员用从印度、尼泊尔或拉萨等地买来

  • 靖州直隶州

    行政区划名。清置。北宋改诚州置靖州,治所在永平县(今湖南靖县)。元改为路。明改为府,后复为州。清康熙三年(1664),以直隶州属湖南。雍正五年(1727),割天柱隶贵州黎平。州领县3:会同、通道、绥宁

  • 乌珠

    西夏语“皇帝”之汉译名,一作“兀卒”、“吾祖”。夏景宗李元昊称帝时,以“吾祖”之译名上书宋仁宗,宋朝臣认为有侮玩之意。

  • 叶榆

    云南古地名。亦作楪榆。因叶榆泽(亦称昆明池,后称西洱河,今洱海)得名。汉代居有昆明人(古羌之一支),《史记·西南夷传》载:“自同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巂、昆明”。汉武帝时始置叶榆县,属益州郡。县治在叶

  • 容美纪游

    书名。清代顾彩辑。一卷。容美在湖北恩施地区,今鹤峰地。元明时期置土司,清初置容美土司。为土家、苗等民族之居住地。书中记载了当地风土习俗,是研究该地少数民族的重要参考资料。《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辑文。

  • 康艳典

    唐时西域康国人。贞观(627—649)初投唐,任石城镇使,驻扎石城(今新疆鄯善)一带,以招西域商贾。上元二年(675),在当地主持兴建弩支、蒲桃、萨毗等9城。至武则天时,其后裔康拂耿延、康地舍拨兄弟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