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鄂博

鄂博

亦作敖包、脑包,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始见于清代,又称“封包”。遍布内蒙古、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多以石块或沙土堆积而成,也有以柳条围筑,中填沙土。一般呈圆包状或圆顶方形基座,内埋有铜佛像或金属利箭。上插若干木幡杆,杆上悬挂各色绸、布条。有的还在绸布上书写经文。初为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逐渐成为民间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场所。过路人边祷告投石鄂博上面,边伸手向前乞求保佑旅途平安。后从宗教性质的自然崇拜,演变为充满节日气氛的习俗。《新疆礼俗志》记道:“每岁四月,官民贞吉祀鄂博。祀毕,年壮子弟相与贯跤驰马,以角胜负。”旧历六月中喇嘛供奉牺牲,将陀罗尼挂于鄂博之杆上,并举行赛马、竞射、角力等,还在鄂博附近开展集市贸易和娱乐活动。旧时各盟旗、苏木和寺庙等各有自己公用鄂博,并有专人掌管,向牧民摊派牲畜以供祭祀费用。富裕人家多有自设的鄂博。解放后主要作为路牌和界标保存下来。

猜你喜欢

  • 秦瓯之战

    秦始皇南并百越时同西瓯人的一次战役。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秦朝发兵50万,分5路进攻岭南百越地(今广东,广西等地),以尉屠睢统领的一路屯兵于镡城(在今湖南、广西边境之越城岭,亦称始安岭),遇

  • 杨登

    ?—899唐末南诏王近臣。白蛮(白族先民)。仕南诏王隆舜(877—897年在位)。隆舜“好畋酣,多内嬖”,沉迷佛教,常出巡东京(今昆明)等地,随王左右,由※郑买嗣守国,大权旁落。唐昭宗乾宁四年(897

  • 加麻瓦万户

    详见“嘉玛万户”(2430页)。

  • 阿弗拉西亚勃王朝

    见“喀喇汗王朝”(2208页)。

  • 雅希禅

    1573—1623后金将领。满洲镶黄旗人。马佳氏。世居马佳,以地为氏。初随父尼玛禅率众归附努尔哈赤,屡立战功,授骑都尉世职,位列理事十大臣之一。天命四年(1619),败明军于尚坚崖,晋二等轻车都尉。继

  • 冷边土司

    明清时土司名。在四川打箭炉之西。世由藏族头人任土司。传至连呷水撒,其子安支于永乐八年(1410)因功改授冷边长官司长官。明末内部纷争,势衰,所属西番河西诸寨为强部所并。清顺治九年(1652),阿撒投诚

  • 莫一大王

    旧时壮族供奉的神祗。流行于广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柳江、融安、鹿寨、龙胜等县壮族地区。相传莫一大王为宋代壮族英雄,有移山倒海本领,后被朝廷杀害,变成灵验的神灵。旧时几乎每家神龛上都写着“敬祀通天圣

  • 伊桑阿

    1638—1703清朝大臣。满洲正黄旗人。伊尔根觉罗氏。先世居瓦尔喀。顺治进士。自康熙七年(1668)起,历任刑部郎中、内阁学士和礼部、户部右侍郎。十六年(1677),擢工部尚书,旋调吏部。时“三藩”

  • 洛阳城

    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在河南省西部,背负芒山、面临龙门,洛、伊、瀛、涧四水纵横其间,地势险要,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九朝古都”所在。其具体位置历来有二:①在今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东。本西周

  • 披发

    古越人及其后裔壮侗语族诸民族的传统发式之一。亦称被发、散发。流行于古代百越民族分布区域及今两广、云、贵等地。其式:将头发留长,或解开高髻,让头发垂直,披散于脑后,俗称“披头散发”。《韩非子·说林上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