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踏犁

踏犁

壮族传统翻土工具。亦称脚犁,壮语称踏所。流行于广西壮族山区。为木架铁铧。犁架由扶手、犁杠、脚踏木组成,多为农民自制;铧口用生铁铸成或用熟铁打制,重约2斤。功效比牛耕低一至数倍,但适用于多石、巨根错节、不能使用牛耕的山地。北宋时壮族地区已普遍使用。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4对广西静江府(治所在今桂林)农民的踏犁有如下记述:“踏犁形如匙,长六尺许,末施横木一尺余,此两手所捉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脚所踏处也。踏犁可耕三尺,则释左脚而以两手翻泥,谓之一进,迤逦而前,泥垅悉成行列,不异牛耕。……又广人荆棘费锄之地,三人二踏犁,夹掘一穴,方可五尺。宿��巨根,无不翻举,甚易为功。此法不可以不存。”北宋时,曾任广西转运使的陈尧叟建议中原地区缺少耕牛者,可向广西购买踏犁,他说:“踏犁之用,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钁耕之功则倍。”(《宋会要辑稿》卷4750)今壮族所使用的踏犁,与宋朝时踏犁仍基本相同。

猜你喜欢

  • 纳很

    傣语音译,意为“自己的田”或“我的田”。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封建领主制度下村民在份地以外的荒山野地开垦的私田。按领主的规定,这种私垦的土地,享有3年不交官租、不缴赋税的优待;3年后便得交租纳税,5年即并

  • 曲谿

    藏语音译,意“寺庙庄园”或“供奉庄园”。包括旧时藏区由活佛、堪布等中上层僧尼私人占有的庄园和名义上归寺庙或寺内扎仓、康村“公有”,实际上也掌握在中上层僧尼手中的庄园两部分。

  • 速把亥

    ?—1582明代蒙古内喀尔喀巴林部首领。蒙文史籍称卫征索博该、达尔汉诺颜,汉籍又译苏不害、速不亥、速卜亥、苏把亥、速不害、苏巴海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第六子※阿尔楚博罗特孙,※虎喇哈赤次子。嘉靖(1

  • 咂酒

    酒名。今四川羌、彝、藏族地区自酿的一种低度粮食酒。用青稞、大麦、玉米煮熟后拌以酒曲,置入罐中,外复以草发酵而成。味醇而带酸甜。因饮用时,用当地特产的箭竹杆数支,插入酒罐中吸吮,吸完后注入清水再饮,至味

  • 帖木儿汗国

    国名。14世纪后期河中帖木儿在中亚建立的国家政权。又称帖木儿帝国、帖木儿王朝。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秃黑鲁帖木儿(1329—1363)死后,察合台汗国因内乱,帖木儿乘机起兵,夺取撒马尔罕、布哈拉

  • 伊犁察哈尔

    蒙古部落分支名。清代新疆伊犁察哈尔人专称。见“察哈尔营”(2475页)。

  • 加迭喀桑族

    清代青海藏族部落分支名。又称咱(扎)曲喀娃。意为咱(扎)曲河地方之人。为蒙古尔津、永夏、竹节三部总称。玉树二十五族之三部。东界川边石渠县,南界扎武,西界迭达、拉布寺、称多、固察,西北接娘磋,东北抵果洛

  • 隆庆二十五族

    见“玉树二十五族” (477页)。

  • 延津州

    唐置地方政区名。因治所设在延津城得名。延津城故址为今辽宁铁岭县城。唐亡高丽国后,其为唐在高丽所置诸羁縻州之一,归安东都护府统领。

  • 编架弩

    瑶族一种传统的狩猎工具和自卫武器。俗称“瑶人弩”。以硬木为弓,其弦多用山中韧藤,竹作箭杆,以软皮为羽,前有铁镞,或包以铁皮,有些箭镞还涂以毒汁,利用编架定点发射。据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载,弩架分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