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火盆

蒙古火盆

蒙古族传统取暖、炊事炉具。蒙古族历史上以游牧、狩猎为业,又处于内陆高寒地区,火与他们的饮食、住、行密切相关。雷火及森林、草原大火也给他们造成可怕的灾难,因此他们崇拜火,相信有火神,每年定期进行祭火。为了控制用火,保存火种、取暖,烧烤、烹煮食物,遂采用安全、方便的火盆,亦成为他们祭火、祭灶的地方。最初是就地取材,用石块在蒙古包中央搭砌一个火池子。成吉思汗的军队在行军途中就地搭火盆取暖。烧烤羊肉。后来又使用泥盆、铁盆。明清以后,定居从农的蒙古族农舍中也离不开火盆。火盆使用干牛粪或柳枝等木材作燃料。不用时,用灰封闭,火种经久不灭。结婚时,夫妻对着火盆行拜天礼。不能用刀、剑刺入火盆,不许往火盆里泼脏水、倒脏物,不许在火盆上烤脚,亦不能随意跨过火盆。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祭火时,往火盆里放红枣和奶食品。举行庆典、祭祀,要将德吉(第一杯酒、第一碗食品)敬献火神。古代蒙古族还以幼子主灶(火盆),继承父母的遗产,主办丧事。火盆至今仍在蒙古族中普遍使用,其多功能无以取代。

猜你喜欢

  • 额璘沁

    ①(?—1710)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人。※达延汗巴图蒙克玄孙,多罗郡王※衮布长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随抚远大将军费扬古败准噶尔部噶尔丹于昭莫多(土拉河、克鲁伦河上源)。四十七年(1

  • 也克吉儿

    见“额尔济纳”(2533页)。

  • 阿尔巴

    即“阿巴特”(1201页)。

  • 契丹藏

    “契丹大藏经”简称,又简称为“丹藏”。契丹王朝时期刊刻的汉文大藏经,故名。自辽圣宗统和年间(983—1012)始,至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前后印成于辽南京(今北京),从藏经史看,仅晚于北宋四川益州

  • 浑得移邻稍瓦只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属应天皇太后※长宁宫下之一抹里。“稍瓦只”,又译作“稍瓦直”,辽景宗※彰愍宫一抹里名“尼母曷烈稍瓦直”,承

  • 杰尊喜饶琼内

    宋代藏传佛教后宏期后藏高僧。11世纪人。从师罗顿多吉旺秋出家。初在坚公寺学法。宋天圣五年(1027)后,在坚公寺附近建夏鲁寺(吉祥夏鲁金寺,寺以当地所产夏鲁草命名),该寺为西藏本部诸寺庙中唯一的一座大

  • 必莫者

    ?—1398明洪武年间贵州仡佬族暴动首领。贵州沧浪人。仡佬族。寨长。洪武三十一年(1398)二月,会同水西阿旷毕部首领么不,与西堡(今贵州六枝北)土官,聚众举兵,烧屯堡。西堡阿革傍与阿黎寨3千余人群起

  • 安化蛮

    宋代对安化州少数民族的称呼。安化州,大中祥符九年(1016),以抚水州改置,故亦称※抚水蛮。以蒙姓为酋长,民有区、廖、潘、吴等姓。其民曾屡起事,反抗官府。绍兴三年(1133),蒙全剑等集800余人反官

  • 理藩部

    清末掌管蒙古、新疆、西藏边疆少数民族及宗教事务的机构。清末实行新政,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月,由理藩院改置。并陆续调整该部的机构设置和职能。三十三年,东北地区改置行省后,东三省总督下设蒙务局,

  • 达尔哥拉卜他卡

    烤鱼片。赫哲语音译。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是以渔猎为生的赫哲人旧时吃鱼的方法之一。多用鲤、鲟、鳇、胖头等较肥的鱼烤制。一般加盐和拌上江葱(赫哲语称“恩古特”)即可食,喜吃辣的加一些野辣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