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等游牧民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叫“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作“蒙古勒格”或“班布克格尔”。“蒙古包”之称源于满语,《黑龙江外记》:“穹庐,国语(即满语)曰‘蒙古博’,俗读‘博’为‘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蒙古族沿之,故蒙古牧民称“有毡帐的百姓”,一直沿用至今。状呈圆形尖顶,上周侧壁分数块,每块高四、五尺,长七、八尺,用细条木编成网状,可伸可缩,围成圆柱,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外覆以毡,以绳固定。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供采光、通风和排放炊烟,风雨雪天则覆以毡。壁上留木框作门,高三、四尺,宽二尺许,挂毡帘作门。其规模小者直径一丈左右,大者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可汗的帐幕可容2千人。分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固定式蒙古语称“托古日克格尔”,适合于哲里木盟、昭乌达盟等农牧经济区,移动式蒙古语称“乌尔敦格尔”,适用于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等牧业区。移动式又分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拆卸后以牲畜驮运;后者以车拉运,早在蒙古国时期即已有之,《黑鞑事略》:称“不可卷舒,车上载行”,“车上室,可坐可卧”,西方旅行家卢布鲁克曾目睹用22头牛拉载直径2丈许的大帐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定居的实现,仅在游牧区尚保留之。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游牧民族也居此种帐幕。

猜你喜欢

  • 翁里郭特

    见“罔留”(2281页)。

  • 姑师

    西域古国名。《史记·大宛列传》:“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今罗布泊)”。《汉书·西域传》:汉宣帝时,卫司马郑吉破姑师,分其地为车师前国、车师后国及山北六国(《汉书西域传补注》:此六国为且弥东、西国,卑陆

  • 长水胡骑

    汉代匈奴骑兵。又称北军胡骑。汉朝将归附的匈奴人编为骑队,称“胡骑”,驻长水(今陕西蓝田县西北)者,称“长水胡骑”,受长水校尉统领。常受遣出征,神爵元年(前61),曾随赵充国击西羌。参见“长水胡”(36

  • 卜答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布达卫。嘉靖(1522—1566)间设。《满洲源流考》将此卫与嘉靖间所设巴答卫均改作布达卫。

  • 缅濮

    参见“闽濮”(1727页)。

  • 珞根卡额

    旧时西藏地方政府在※珞瑜的旁兴、加热萨地区设5个珞巴定的俗称。“定”略似内地的乡、保。位于珞瑜地区的东部、雅鲁藏布江沿岸。原为珞巴族聚居地。清光绪七年(1881),※噶郎王统辖了※白马岗,遂在此按地域

  • 闯保爹保妈

    壮、布依族旧时生育习俗。流行于广西壮族及贵州南部布依族民间。幼童久病不愈或独生子女,经巫师或巫婆卜卦,认为幼童“命薄”,须找“保爹保妈”方能健康成长。其法:在夏历二月初二花婆诞辰日,带着鸡鸭酒肉到桥头

  • 塔尔巴哈台

    清代新疆地区名。见《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书。明代为西蒙古土尔扈特部牧地,后属准噶尔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设参赞大臣,隶伊犁将军。辖区东至乌隆古河,北至额尔齐斯河,南至阿鲁沁达,西至爱古斯哈

  • 觉罗琅玕

    ?—1804清朝大臣。满洲正蓝旗人。由捐纳笔帖式,历官刑部郎中、内阁学士、江苏按察使、刑部侍郎。乾隆五十一年(1786),官浙江巡抚。五十二年,由海道运谷20万石,援清军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受嘉奖。旋

  • 狄氏

    ①即翟氏,高车六种之一。春秋时赤狄(或赤翟)之裔,以族名为氏。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居中原河北、山西、河南等地,因入居内地既久,故史籍常称其为丁零。见于《晋书》者有中山丁零翟鼠、翟斌、翟檀、翟辽、翟钊、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