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莫语

莫语

我国部分布依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布在贵州省荔波县方村、阳凤、地莪、播尧、茂兰等乡。操这种语言的约1万余人。其人多姓莫,故称莫家。莫家人一般都会说布依语,并唱布依族民歌。不同地区的莫语受布依语一些影响,语音系统和词汇跟水语、毛南语和锦语接近,语法与侗水,甚至跟壮、布依等语言没有显著差别。各地莫话虽有差别,但不影响交际。方村莫话有51个声母。带先喉塞的浊音只有双唇和舌尖两个部位,其他声母都有舌尖音和舌面音的对立;浊擦音V和W是对立的音位;唇音和舌尖音可带腭化音j,舌尖音、舌面音和舌根音大都可带唇化音—w—;清塞音有送气的和不送气的对立;浊塞音有单纯的和带先喉塞音的两套,其中单纯的浊塞音与水语、毛南语带鼻冠音的浊塞音对应,只出现于双数调,它们跟原始侗台语的浊塞音b、 d不是一回事,古b、 d声母均已清化,念双数调;地莪乡的莫语还保留清鼻音和浊鼻音的对立,擦音中也有j和hj的对立。方村莫语有i、 e、 a、ə、o、u 6个元音,单元音韵母都是长的,带韵尾时,除e外,所有元音都有长短对立;有—i、—u、—m、—n、—η、—p、—t、—k八个韵尾,元音和韵尾结合成73个韵母。有6个舒声调和4个促声调;由于吸收汉语借词还增加了一个舒声的高平调;合成词的第一音节和某些语气词有时可读成轻声调;不送气的清塞音和带先喉塞音的声母(即“古全清声母”,相当于泰语的中音组声母)第1调的字全部变成第6调。莫语的词以单音和双音节的合成词居多,几乎每个音节都有词汇意义。莫语的词类没有形态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它的主要语序是SVO,除表示数量的定语放在主语、宾语的前面外,其他定语大都放在主语或宾语的后面,同时有几个修饰成份时,指示词都在最后;状语多在谓语的前面;补语在谓语的后面;既有宾语,又有补语时,有些补语在宾语前面,有些在后面。

猜你喜欢

  • 杜洛周

    ?—528亦作吐斤洛周。北魏末上谷地区起义首领。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西北)民。敕勒人,或谓原为独孤浑氏。六镇起义失败后,与其他兵民被安置于河北就食,饥寒交迫,流离失所,遂于孝昌元年(525)八月,聚众

  • 拉新河卫

    见“纳速卫”(1270页)。

  • 莎罗奔

    清代四川大金川土司。亦作巴勒奔。藏族土司嘉勒巴孙。曾从将军岳钟琪出兵羊岗,著有军功。雍正元年(1723),授金川安抚使,自称其地为大金川,居勒乌围,以旧土司泽旺辖地为小金川,由此大小金川分治。以女阿扣

  • 伯固

    89—180高句骊国第八世王。固,一作“句”。太祖大王※宫之季弟。兄次大王遂成无道,恐祸及己,逃居山谷。汉延熹八年(165),次大王被杀,群臣迎立为王,时年77岁(《后汉书》等记其继位在汉阳嘉元年,即

  • 阿山道

    民国年间新疆阿勒泰行政区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朝政府为加强对阿勒泰地区的管辖,将阿勒泰从科阿辖区内分出,置为特别区,设办事大臣。辛亥革命后,改办事大臣为办事长官。嗣以沙俄经常派人入侵,并阴谋

  • 真珠毗伽可汗

    ?—645薛延陀汗国创建者。姓壹利咄氏,名夷男。也咥可汗乙失钵孙(一说是子)。原臣属东突厥,唐贞观元年(627),联回纥等部攻东突厥颉利可汗,获胜,被诸部共推为首领。三年(629)八月遣使朝贡。唐太宗

  • 青皎暴动

    福建霞浦县畲、汉族人民反抗国民党统治斗争事件。1933年11月,共产党员施森等人在该县畲、汉杂居的青皎等47个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五抗”斗争。宣布成立革命指挥部,组织了13个“红带队”,畲族有1

  • 札忽惕

    ①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又译札惕、察惕、察哈、爪忽都。※札剌儿部分支之一。该部世为铁木真(成吉思汗)祖辈奴仆。后随从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建立蒙古国,多立战功。成吉思汗属下“四杰之一”※木华黎国王、蒙哥汗

  • 悦般州都督府

    唐代设于西域地区的羁縻机构。高宗龙朔元年(661),以石汗那国艳城(位于今兴都库什山麓)置。以其王为都督,职位世袭。下辖双靡州。隶安西都护府管辖。

  • 武冈州志

    书名。清许绍宗修,邓显鹤纂,30卷。嘉庆二十二年(1817)成书。内容包括纪、州治、疆域、坊乡、沿革、封建、职官、选举、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山川、瑶峒、政绩、武功、艺文、列传、载记、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