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苗族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长江以南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海南等七个省、区。人口7398035人(1990年)。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共分3个方言,7个次方言,18种土语。有数十万人讲汉语、侗语、瑶语、壮语等。自称※蒙、※果熊、牡、摩、※嘎脑、答几、忙、阿髦等。他称多种多样。商周至秦汉时包括在蛮、荆蛮、黔中蛮、长沙蛮、武陵蛮、牂牁蛮等名称之中。宋以后始见苗称,专指分布于辰、沅、靖(今湖南西部、湖北西南及贵州东南部)一带苗民。居其他郡县者则以徭、蛮、溪峒等称之。至元代出现“猫”之蔑称。明清两代,名称多达百余种,其中部分称呼与今侗、水、布依等民族混同。苗族先民与古史传说时代之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唐虞夏时之三苗部落有渊源关系。其时主要居住在江淮流域,后因战争及刀耕火种生产方式,不断向南向西迁徙。商周之际,有武丁用兵奋伐荆楚之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商纣时,南方8个小国参加,其中包括有苗族先民。武王克商后,臣服之652国中,亦包括有苗族先民。公元前823年,周宣王命方叔帅师南伐包括苗族先民的蛮方。春秋战国时,楚国庄��南下时,经过大部分苗族先民的居住地区。汉代以来,封建王朝在苗族地区建立郡县,实行羁縻政策。自东汉建武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公元47—49年),武陵地区苗民及其他民族先后爆发了反汉王朝的斗争。嗣后历朝皆有苗民起义发生,其中以明代腊尔山地区苗民起义最多,以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及咸同苗民起义规模最大。光绪十年(1884),云南苗民※项崇周起义,为保卫家园掀起抗击法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黔南、湘西、云南等地苗民也爆发了反洋教及抗法斗争。苗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解放前基本上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一些偏僻地区仍处于农村公社末期的经济发展阶段。由长老(寨老或榔款首领)管理。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从事林业,辅以渔猎、采集。养禽畜、纺织均未形成专门行业。银、铁匠多在农闲时协助苗民加工用具,苗民则以换工作为劳动补偿。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湘鄂西、黔东特区、吊罗山、母瑞山等地区先后建立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经过苗区时,苗民子弟参加革命,为中国解放事业作出贡献。苗民能歌善舞,民间文学丰富多彩独具特色,工艺美术享有盛名。著名的蜡染、剪纸、刺绣等历史悠久。妇女服装及银饰式样多,制做工艺精巧。民间盛行※游方、不落夫家等婚姻习俗。大多以一夫一妻制父系小家庭为主,三代以上同堂者少。有的地区盛行※父子连名制命名。节日多达百种,尤以苗年,春节、四月八、吃新节、跳花、赶秋等最为隆重。信仰万物有灵与祖先崇拜。祭祀活动较多,以吃牛、接龙、吃牯脏(鼓社节)最盛行。

猜你喜欢

  • 哈克图山

    位于内蒙古大巴林西与西乌珠穆沁旗分界处。兴安岭支脉。山的左侧为森林地带,右侧危峰耸立,峡中泉水屈曲下注。

  • 冈志

    书名。北京牛街志书。又名《冈上志》。作者佚名。据考此书成于清康熙末年或雍正初年(约1722或1723年左右)。不分卷。内容分图考、星野、建置、沿革、疆域、形胜、风俗、寺院、街巷、人物、儒林、隐逸、名师

  • 多蒙固

    渤海王国大首领。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奉命朝唐,并送水手及“承前没落人等”,八月至。唐玄宗授以左武卫将军,并赠紫金袍带等物。在赍回唐玄宗致大武艺书中,有“永作边捍,自求多福”等语。

  • 衮必里克墨尔根

    见“吉囊”(681页)。

  • 阿史那车薄

    唐代西突厥车鼻施部首领。简称车薄。永淳元年(682),率西突厥诸部围弓月城(今新疆霍城县西北),迎战安西副都护王方翼援军于伊丽水(今伊犁河),败绩,又联合三姓咽面,拥兵10万,与王方翼再战于热海(今伊

  • 耶律苏

    ①(?—926)契丹开国初期皇室大臣。又作素、铎稳。字云独昆。为太祖※耶律阿保机异母弟。史载其性柔顺,对阿保机尤忠,深得宠信。太祖三年(909),为舍利(管军头目)。三月,奉阿保机之命与萧敌鲁南下,以

  • 高七

    见“耶律隆祐”(1320页)。

  • 罗卜藏喇什

    ?—1738清朝蒙古王公。科尔沁部人。博尔济吉特氏。※岱布次子。康熙五十五年(1716),兄阿喇布坦卒,子幼,遂袭札萨克多罗郡王。雍正九年(1731),随清军征准噶尔部噶尔丹策凌。十年,随额驸策凌败准

  • 不剌

    见“普剌”(2289页)。

  • 白霫三部

    见“白霫”(5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