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羿语

羿语

史称羿人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央语支。是接近消亡的一种语言。使用于我国贵州省毕节县普宜和阴底一带以及四川省古蔺县的腊盘沟一带。清代编修的《毕节县志》中有:“毕节裸裸、茵子、羿子,习俗各异”的记载,《西南彝志》也说羿子古代多分布在大方县一带。羿人自称gau13,与普定县双坑一带的仡佬族自称相同。目前羿人大都已经汉化,在社会交往和家庭生活中完全使用汉语,只有极少数老人还会说部分羿语语词和简单的句子。从记录的词汇来分析,它的语音系统与仡佬语相近。毕节县普宜区双河乡的羿语有i、e、ε、a、o、u、ə、、y、l等元音,有单元音和带—i、—u、—n、—η韵尾的韵母;还有i、u两个介音;声母明显简化,复辅音、浊塞音、清鼻音等都没有发现,塞音和塞擦音声母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至少有4个声调。羿语的词以单音节词和双音节的合成词居多,没有什么词形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主要的语序是svo。否定副词修饰谓语时都放在谓语的前面,这点与仡佬、拉基、布央等语言不同,从否定副词pu33与汉语“不”相同的情况来看,羿语否定副词可能是受汉语影响而位置前移的。羿语的基数词是混合型的,其中“一”与仡佬语相近;“八”也跟广西隆林县的磨基仡佬语相同;“五、六”与壮傣语支相似,其余几个数词也跟壮傣诸语言一样使用了汉语借词。在650个常用词中,跟仡佬语基本相同的约占30%多。

猜你喜欢

  • 䐜弓

    唐代南诏国特产。《云南志》载:野桑木,永昌府(治今云南保山市)以西诸山谷有之,生于石缝中。及长至时月,择可作弓材者,先截其上,然后中割之,两向屈令至地,候木定性,断取为弓。不施筋(或作胶)漆,而劲利过

  • 文海杂类

    见“文海”(386页)。

  • 软奴汪术

    元朝官员。吐蕃族。元世祖时任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宣慰使。尚书右丞相桑哥兼任宣政院使期间,曾对乌思、藏地方(今西藏自治区)军政事务多有建树,著有政绩,多次受奖赏。至元二十五年(1288)

  • 夏世祖

    见“赫连勃勃”(2423页)。

  • 播鲁只

    ※朵豁剌惕部※异密,※东察合台汗国“开国功臣”。伊斯兰历七四八年(1347—48)扶立※秃黑鲁帖木儿为汗,致使察合台汗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其家族实际上操纵着东察合台汗国政权,并拥有汗国最富庶的地区—

  • 殊保

    见“阻卜”(1259页)。

  • 萨赖尔

    见“萨喇尔”(2008页)。

  • 塔尔巴哈台事宜

    书名。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永保撰。嘉庆十年(1805)兴肇增补。全书4卷。分疆里、城防、坛庙、田赋、关税、俸饷、军器、水利、卡伦、军台、贸易、牧厂牲畜等。是书取材多源于塔尔巴哈台档册,记述精审,

  • 长脚

    明弘治年间苗族起义首领之一。参见“乜富架”(45页)。

  • 藏文大藏经

    以藏文翻译和撰写的佛教典籍。初称※《甘珠尔》和※《丹珠尔》。吐蕃时期只有译经的目录集,如《秦浦目录》、《旁搪目录》及《登迦目录》,前两者已失,今仅存后者。最早版本为西藏纳塘寺古本。始于元仁宗(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