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质孙
元代勋戚、朝臣及近侍等赴内庭大宴时所着特制衣冠。又作百官质孙服。均为皇帝所赐。冬夏之服不同。冬有9等,夏有14等,其制如一,盛饰珠翠金宝,穷极华丽。参见“质孙宴”(1467页)。
元代勋戚、朝臣及近侍等赴内庭大宴时所着特制衣冠。又作百官质孙服。均为皇帝所赐。冬夏之服不同。冬有9等,夏有14等,其制如一,盛饰珠翠金宝,穷极华丽。参见“质孙宴”(1467页)。
见“夜落隔归化”(1497页)。
东汉碑刻。永元三年(91)立。高1.48米,宽70厘米,上阴刻隶书五行。内容记述是年司马任尚等将兵败北匈奴于金微山(今阿勒泰山)事。是研究汉匈关系的重要历史文物。碑现存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简称“卫拉特法典”。蒙古语称之为“察津·必扯克”(法典、法律文献之意)。明崇祯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巴图尔珲台吉、札萨克图汗等召集卫拉特、喀尔喀各部封建主会盟塔尔巴哈台(今塔城。一说会盟于札
僚人的一支。南北朝时恒棱地区僚人的总称。以居地为族称。分布在今四川嘉陵江支流林溪上游仪陇等县一带。部众甚强。北周天和三年(568),梁州恒棱僚举兵反梁,梁总管长史赵文表采取“为恶者讨之,归善者抚之”(
见“大翁”(77页)。
清阿尔泰乌梁海札萨克旗。又称祖尔干苏木旗。乾隆二十七年(1762)置。辖一佐领。曾辖有阿克、奥尔孜克、山根、屯木亭、康孜嘎、乌梁海6苏木。旗众操蒙古语。从事畜牧。多信奉喇嘛教。驻牧阿尔泰乌梁海。其地今
藏族部落名。在青海省兴海县东北部,北连共和县,东南临黄河,南抵大河坝河,西接夏卜让千户部落。为清朝后期从黄河南迁至黄河北的“环海八族之一”,原有8个小部落,后与外来14个部落合称为拉日德部落。1916
满语音译,又作噶珊,汉语意为“村屯”。清代东北满族等聚居地区的基层行政单位。例以城区称“坊”,近城地带曰“厢”,厢以外曰“乡”。乡居的各村庄、村落,即“嘎山”。后金天聪(1627—1635)间,以“屯
西魏宗室女。大统十七年(551)六月,应突厥和亲之请,西魏文帝将其嫁于突厥汗国创始者阿史那土门伊利可汗。为中原王朝与突厥汗国首领和亲通婚之始。
亦作计然。春秋末越国著名谋士。字文子。原为晋国人,后南游于越,范蠡师事之。曾应越王勾践之召,谈君主治国盛衰之道。并向越王指出,欲报强吴之仇,兴师者必先“内蓄五谷,实其金银,满其府库,厉其兵甲”,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