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满族

满族

民族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原称满洲。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建州、海西女真为核心,吸收散在东北各地女真诸部及其他各族成员而形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其族源可追溯至商、周、秦时的肃慎,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一勿吉,隋、唐时的靺鞨,五代至宋、元、明时的女真。元末明初,以猛哥帖木儿为首的斡朵里女真与阿哈出为首的火儿阿等部女真从东北黑龙江向吉林、辽宁,相继南徙。受明管辖,设卫命官,朝贡臣服。明万历(1573—1620)中,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以其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统一东至海滨,西达开原,北抵嫩江,南至鸭绿江流域的女真各部。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推行“计丁授田”和重农屯田政策。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国。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正式废诸申(女真)旧名,改称“满洲”。崇德元年(1636),改“后金”为“”。同时,提倡耕垦树艺,奖励耕作,增设旗制,仿明之制,在汉族封建经济、文化影响下,社会由奴隶制急剧向封建制转化。顺治元年(1644),满族入关,形成满汉杂居局面,原操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使用16世纪末创制的本民族文字一满文。经二百余年的变化,现除黑龙江省黑河市、富裕县部分老年人外,均已通用汉语文。曾信仰萨满教。1911年,清王朝满族贵族的统治被推翻,结束了八旗制度束缚,同各族人民一道反抗内外反动势力,维护祖国统一。人口有982万余(1990年),主要分布在今辽宁、吉林、黑龙江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散居在河北、新疆、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和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市,即东至滨海,西到新疆、西藏,南达台湾,北接内蒙古的广大地区。近年落实民族政策,先后在辽宁、河北、吉林等省建立有凤城、新宾、岫岩、青龙、本溪、宽甸、北镇、丰宁、伊通、清原、桓仁等10余个满族自治县及近百个民族乡。农业人口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余在工商文教各项事业及军政部门服务。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 启民可汗

    ?—608隋代东突厥可汗。名染干。原号突利可汗,又作启人可汗。阿史那氏。※叶护可汗处罗侯之子。原游牧于突厥汗国北部地区。素与隋和好,早在开皇二年(582)沙钵略可汗犯边时,即受隋使长孙晟之托,诈告铁勒

  • 瑶稳部

    辽代部族名。辽兴盛后,归附于辽,成辽属部之一。辽于该部置诸官职,属辽北面属国官。按辽制,凡属国、属部之官,大者可封大王,小者置部节度使,命原部酋长与※契丹人区别而用,恩威兼施,以保柔远之道。辽兴宗重熙

  • 阿力路协领公署

    见“阿力路”(1199页)。

  • 贵德

    地名。东晋末吐谷浑筑浇河城于此。后凉吕光时曾设浇河郡。元至元间设贵德州,属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明洪武三年(1370)置归德千户所(治所在今青海贵德县),属河州卫,隶陕西行都司。清乾隆中改置归德县。四十

  • 答苍

    明代藏区古地名。又作答藏、思达藏、达苍。今之吉隆。永乐十一年(1413),明中央政府封其地政教首领南渴烈思巴为※辅教王。南渴烈思巴为萨迦派后裔,其曾祖在元代曾尚长公主,封白兰王,并以达苍为基地发展势力

  • 梁书

    纪传体南朝梁史书。唐初姚思廉(557—637)撰。56卷。思廉字简之(一说本名简,以字行),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迁居关中万年(今陕西西安),入唐官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散骑常侍等。编纂时多因其父

  • 台湾抚垦总局

    清光绪朝在台湾设置的负责抚垦事务机构。光绪十二年(1886),台湾巡抚刘铭传为加速台湾的开发与建设及进一步招抚居于内山的高山族,促进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加强台湾海防而奏请设置。由巡抚兼任总局大臣,以在

  • 派巴颜

    参见“巴颜”(407页)。

  • 博如

    赫哲族旧时帽子的一种。赫哲语音译,意为桦皮帽。因以桦树皮制作得名。流行于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地区。尖顶大檐,与斗笠相似,上绘有各种花纹和云卷。夏季戴之既遮阳光,又能蔽雨。

  • 丹津多尔济

    ?—1738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人。※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多罗贝勒※西第什里次子。康熙四十五年(1706),父卒,袭札萨克多罗贝勒。五十六年(1717),率兵赴阿尔泰防御准噶尔部策妄阿喇布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