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清廷对蒙古的封禁政策

清廷对蒙古的封禁政策

清统治者从分散和孤立蒙古的目的出发,除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分别建立蒙古八旗、游牧八旗、总管旗、札萨克旗,限制其辖境,封锁其疆界,使之成为互不相属,不通往来的小块封建领地外,并对蒙古实行封禁政策,限制蒙古各部、各旗间以及与汉族间的往来联系,实行分而治之的民族压迫政策。(1)禁止蒙古越旗界游牧:清政府从天聪年间始,即规定蒙古各旗不得越界游牧和互相往来。凡越旗界进行游牧或与外旗往来者,上至王公下至牧民分别罚俸或罚牲畜;(2)禁止蒙古各部互通贸易和通婚:清政府为防止各部之间的联合,规定漠南蒙古与喀尔喀、卫拉特王公、台吉之间不得通婚和互相往来贸易,违者革爵秩,不准承袭;(3)限制汉人在蒙古地区贸易耕种:清初汉人多有进入蒙古地区垦荒、务农或从事贸易。康熙时加以限制,至乾隆年间三令五申,严格禁止,凡入蒙地者,需持有清政府发放的印票,无票者即属违法,一经查出,即被驱逐,财产、货物一半入官。实行蒙汉隔离政策。但私出者多,禁不胜禁,只得采取半放任态度,至清末,实行移民实边,始解除禁令;(4)禁止蒙古人学汉族文化:清政府认为蒙古人学习汉族文化,蒙汉结合,不利于清朝的统治,遂禁止蒙汉人民互相学习。《理藩院则例》规定,王公、台吉等不准延请内地书吏教读,或充书吏,违者议处。禁止蒙古人学习和使用汉文,只准蒙古人用满文、蒙文字义取名字,不准用汉名汉姓,并限制蒙古人入关;(5)禁止蒙汉通婚:与此同时,禁止蒙汉人民通婚在乾隆时期虽曾一度解禁,至嘉庆以后再度禁止,直到清末始解禁。清政府的封建隔离政策虽未能完全杜绝蒙古各部各旗间,蒙汉人民间的交往联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共同发展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猜你喜欢

  • 正大

    金哀宗完颜守绪年号。1224—1232年,凡9年。

  • 实扒

    傈僳语音译。亦称“司扒”或“搓吾”。解放前云南怒江傈僳族的村寨头人。每个村寨皆有1人。由村寨中孚众望的长者担任。通常非世袭,亦不经过民主选举。职责是:对内排解纠纷、领导生产、主持祭祀,充当男女结婚证人

  • 伯德部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闸撒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其中三宫设有闸撒。伯德部为辽太宗※永兴宫下之一闸撒。又,天祚帝※永昌宫下一※抹里名“勃得本”,疑与此为同一语词。※奚

  • 瑚图礼

    ?—1814清朝大臣。满洲正白旗人。姓完颜氏。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举人考授国子监助教。五十二年(1787),中进士,改庶吉士。五十六年(1791),考试满洲科甲出身,于京堂翰詹各员列第一,奉旨

  • 且末城

    西域古城名。见《汉书》、《魏书》之《西域传》。为且末国都城。遣址在今新疆且末西南15里处。当地残余城墙犹存,房屋基址清晰,时有古物、铜印等出土。

  • 灵关道

    古道名。又作零关道、零官道、西夷道、洱海道。汉武帝(前141—前87在位)时,为加强中原与西南民族地区的联系,命司马相如筑,自今四川大渡河南岸通向西昌平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通灵关道,桥孙水(

  • 巴山

    ?—1673清朝将领。哈达(今辽宁开原东)人。隶满洲镶黄旗。瓜尔佳氏。初任佐领,骁勇善战。天聪五年(1631),从太宗征明,围大凌河(今辽宁锦县)。六年,从征察哈尔部。八年,授骑都尉世职,任参领。崇德

  • 至顺造铜炮

    热兵器之一。元至顺三年(1332)铸造的火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炮之一。1935年在通县出土,铜炮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径10.5厘米,炮筒中部盖面有“至顺三年二月十四日,绥边讨寇军,第三百

  • 马齐

    1652—1739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户部尚书未斯翰次子。康熙初年,由荫生授工部员外郎。二十一年(1682),迁工部郎中,监督芜湖关,以税银溢额升内阁学士。二十四年,授山西布政使,擢山西巡

  • 榆山丁零

    丁零之一部。因居榆山而得名。榆山在今河北居庸关附近,与太行山东相接,故一说其实际上是西山丁零之一支。北魏泰常二年(417),榆山丁零翟蜀派人暗通刘宋,欲联宋反魏,事泄后,退入西山,联合西山丁零路支等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