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洪西洪米祭

洪西洪米祭

哈尼语“洪”是用山芦苇扎的火把,“西”是“拜”,“米”是“夜”。云南西双版纳哈尼族每年农事开始的祭祀节。共举行四天。夏历三月的属牛日开始,分祭祖和祭天。祭祖的头一天晚上,“贝马”(巫师)向全寨宣布禁忌,青年男女不得谈爱,夫妻不能同床,妇女不准纺纱织布,出寨门,来客只能留宿在谷仓,不可上山打猎、下河捞鱼等等。次晨鸡叫头遍,先由“最玛”(村寨行政和宗教头人)到专为祭祀用的水井打水三筒。然后各家相继去打水,以供祖先、鬼魂之用。下午,各家家长把供奉祖先灵位的祭器取下(祭器有竹筒、饭盒、陶罐、葫芦瓢等),用打来的祭水将其冲洗干净,再分别盛以米、稻谷、鸡蛋、姜、茶叶、盐等物放回。然后由家长杀鸡祭祀祖先。妇女则煮饭、烹鸡、舂粑粑。傍晚时分,家长用煮好的食品祭祀祖先,向祖先祈祷,然后分食祭品。家长到楼门前敲铓锣数响,宣布祭祖完毕。寨人分赴各家相互祝贺。第三天开始祭天,前此一天,各家男子上山砍来三棵长约1.5米的木瓜树枝,在楼下搭一小祭坛。同样进行打祭水和冲洗祭器等仪式。是夜鸡鸣,妇女开始磨糯米,男人对寨鸣枪,请天神下凡。天亮做汤圆,照例举行一次杀鸡祭祀仪式,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猜你喜欢

  • 呼伦布雨尔

    见“呼伦贝尔”(1390页)。

  • 于阗文

    公元5—10世纪使用于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的一种古代文字。由于人们认为古代于阗是塞族人居住的地区,所以又称于阗文为“于阗塞文”。用这种文字记录的语言被称为“于阗语”或“于阗塞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一

  • 勃曳固

    见“拔也古”(1363页)。

  • 佐领

    清代八旗组织基本单位和首领名。顺治十七年(1660),清廷正式规定八旗的基本单位※牛录,以及该单位首领牛录章京(前称※牛录额真)的汉文名称,俱称为佐领。雍正四年(1726),颁给佐领图记以作文移印信。

  • 土烈士连

    见“烧饭”(1928页)

  • 渤海记

    即“渤海国记”①(2279页)。

  • 札噶尔

    1884—1943近代蒙古王公。内蒙古巴林右旗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光绪二十一年(1895),袭札萨克多罗郡王爵。二十七年(1901),命在乾清门行走。三十年(1904),命在御前行走。辛亥革命后,加封

  • 人役税

    藏语称“米波”或“米泼”,意为“人租”。旧时西藏封建领主对农奴的一种剥削方式。原西藏地方政府规定,凡不种领主庄园份地的※差巴、※差若、※谿卡囊生,因不能直接为领主支差和乌拉,从15岁至60岁每年需向所

  • 蒙古翻译会试

    清代蒙古八旗翻译考试名目。雍正九年(1731)开设,只限于蒙古旗人参加。凡已中翻译举人或文举人皆可应试。会试题目比满文会试题目略简,只翻译,不试文论。首题从满文《四书》、《理性》中出题,次题选满文奏疏

  • 木里吉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七年(1409)三月和永乐八年(1410)十二月所设木里吉卫均称作默尔根卫或默尔根河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