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崖画
佤语称“让电姆”。云南沧源曼坎、丁莱等地发现的崖壁绘画群。迄今共发现有10个崖壁点,主要散布在拱弄山、班考大山和糯良山之间,绘于山脉的天然石灰崖切面,内容非常丰富,大多为人物和动物图象,人物中有各种头饰、耳饰、膊饰,有持弓、持矛、挥刀、执盾等等,此外还有各种干栏式住房建筑及狩猎、畜养、舂米、跳舞、械斗、祭祀等活动场面,多姿多态,形象生动,并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有关专家分析,崖画主要在佤族聚居地区,可能与佤族先民的早期社会生活有关。
佤语称“让电姆”。云南沧源曼坎、丁莱等地发现的崖壁绘画群。迄今共发现有10个崖壁点,主要散布在拱弄山、班考大山和糯良山之间,绘于山脉的天然石灰崖切面,内容非常丰富,大多为人物和动物图象,人物中有各种头饰、耳饰、膊饰,有持弓、持矛、挥刀、执盾等等,此外还有各种干栏式住房建筑及狩猎、畜养、舂米、跳舞、械斗、祭祀等活动场面,多姿多态,形象生动,并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有关专家分析,崖画主要在佤族聚居地区,可能与佤族先民的早期社会生活有关。
见“白水城”(599页)。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后5世纪使用于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我国新疆的古于阗(今和田一带)和鄯善地区的一种古代文字。18世纪首先发现于印度河流域。“佉卢”二字
见“温庄长公主”(2284页)。
1876—1920清末官员。字竹君,安徽怀宁人。回族。清末伏附贡生。曾肄业安庆鸣凤书院,博览群书,精英、日语。光绪二十六年(1900),为四川提督马维麒幕宾。次年入西藏供职,历任拉里、后藏、靖西同知,
?—1425即“灵赞善王”。明代藏传佛教名僧。藏族。生于四川甘孜州灵藏地,故《明史》又称“灵藏僧”。永乐四年(1406),遣使贡于明,受封灌顶国师。次年,加封“赞善王”。其兄朵甘卫都指挥使剌兀监藏卒,
西夏献宗李德旺年号。1223—1226年,凡4年。
参见“克勒克雅喇克伯克”(989页)。
清代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台吉。又译色布腾巴勒珠尔。绰罗斯氏。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从乳母之父晖特和硕齐狩猎巴里坤,被哈密伯克额贝都拉长子郭帕伯克俘虏,献于清。后获宥,授一等侍卫。
唐吐蕃著名古都。又称匹播城、疋播城或跋布川。即今西藏山南地区穷结。地处雅隆河谷。吐蕃先祖悉补野王室之发祥地。勃令与疋播均为“phying ba”之音转。吐蕃雅隆部落在赞普囊日松赞前以此为基地,发展势力
见“剖阿里”(19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