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柔若语

柔若语

我国自称柔若的怒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分布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泸水两县的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2500人。柔若语内部语音上稍有差别,但彼此完全可以通话。以兰坪县兔峨乡的柔若语为例。语音特点:有单辅音23个。塞音、塞擦音分送气与不送气,塞擦音有舌尖前和舌面前两套,有唇齿音,有复辅音。有29个单元音,其中有10个普通元音,紧喉元音9个,鼻化元音7个,紧喉鼻化元音3个。有50个复元音。分3类,由i、 u、 y介音加主要元音组成的后响复元音37个;由主要元音加i、 u韵尾构成的前响复元音7个;三合复元音6个。无辅音韵尾。有6个声调,其中高降调和低升调主要出现在紧元音里。声调区别词义的作用较大。语法特点: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形态是表达语法意义的辅助手段。词类有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连词、情感词10类。名词有多数和指小语法形式,用在名词后加助词表达。亲属称谓名词有人称领属范畴,用在名词前加从人称代词缩减而来的词头表示。数词一般不单独使用,和量词结合用时次序为数词在前,量词在后。量词很丰富,语法作用除了表量外,还有定指、类别等作用,量词可单独和名词结合表示类别或“一”量。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多数和集体4类,第一人称除单数外,都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指示代词较丰富,有普通指和远指的区别,还有指平地、上方、下方的区别。反身代词用重叠人称代词再插入-sa31的形式构成。动词有体、式、态等语法范畴。体分将行、进行、已行、完全、曾行5种,均用在动词后加助词的方式表达。式有命令、祈求、疑问3种,用动词词根元音屈折变化加词头和助词等方式表达。态有使动、互动两种形式,使动用动词前加虚化动词表示,互动用动词后加助词表示。形容词有丰富的后附藻饰成分。结构助词有领属、受动、工具、处所、从由、比较、定指等类,句法作用较大。句子的基本语序为主一宾一谓,名词、代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在中心词后,状语多数在谓语前,少数也可放在谓语后。词汇特点:单音节或由单音节合成的复合词占大多数,多音节的单纯词很少。复合词的构成方式有并列、修饰、支配、表述4种,派生词也占一定比例,用加在词根上的词头或虚词表示。借词主要来源于汉语,有一定数量的早期汉语借词。也有少量白语和傈僳语借词。

猜你喜欢

  • 夫椒

    春秋战国时古地名。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王夫差为报越国杀父之仇,发精兵击越,在此大败越军,迫使越王勾践屈辱求和。

  • 孝懿皇后

    1147—1191金章宗母。其先忒里辟剌人。生于辽阳。女真族。徒单氏。司徒、齐国公婆卢火孙女,太师、广平郡王徒单贞之女。为人庄重寡言,谦谨。大定四年(1164),嫁皇太子完颜允恭为妃。八年,生金章宗。

  • 中政院

    元朝官署名。掌中宫财赋、营造、供给及宿卫、分地诸事。成宗元贞二年(1296),初置中御府。大德四年(1300),升中政院。武宗至大四年(1311),并入典内院。仁宗皇庆二年(1313),复为中政院。定

  • 乌丸部

    唐代室韦诸部之一。为乌丸(即乌桓)族遗裔,故亦自称“乌丸国”。《旧唐书》称该部位于“那河(今嫩江)之北”,具体所在有三说:一说在今大兴安岭东侧之阿伦河与雅鲁河之间;或说在嫩江西岸支流诺敏河北及甘河上游

  • 银角

    苗族妇女头饰。盛行于贵州东南部地区。银制,形似水牛角,中空,重达2斤,外刻双龙抢宝。上雕花纹,通常戴在帽子上,并与银牌等饰物配用。角尖上有时缀有几撮羽毛。一般在盛大节日或婚嫁时戴之。相传采用牛角形式是

  • 野驼蹄

    珍奇野味。历史上“蒙古八珍”(北八珍)之一。古代蒙古草原有成群野驼生存,北方游牧民族将其猎获后,或驯养为役畜,或宰杀充食,其水囊亦可为沙漠中的行人提供饮水。驼蹄富营养,与熊掌齐名。元代被宫廷列入“八珍

  • 捡骨葬

    见“拾骨葬”(1621页)。

  • 马湖蛮

    古族名。亦称“马湖夷”、“董蛮”。居马湖江右,约在今四川省雷波、马边、峨边一带。唐属驯、骋、浪、商四羁縻州地。首领姓董氏。驯、骋、浪三州大鬼主董嘉庆被封为归义郡王。宋开宝七年(974),德化将军董舂惜

  • 裴岑纪功碑

    东汉碑刻。俗称“镇海碑”。顺帝永和年间(136—141)裴岑立。碑高4.3尺,宽1.8尺,镌刻文字6行,每行10字,隶书,兼有篆体韵味。内容记述作者率领敦煌郡兵在蒲类海击败匈奴呼衍王事。碑原立于巴里坤

  • 承玄

    北凉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年号。428—431年,凡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