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钞
元代专指破损之钞。又称烂钞。大都及诸路设交钞库(又称行用库)作为兑换机构,以昏钞易新钞(又称料钞),每贯纳工墨费30文。由库官监视司库辨验确系真钞,别无挑剜接补诈伪短少,即准予调换。凡贯百分明,微有破损者,并令行用,不得视为昏钞。成宗大德二年(1298),户部又制定25样昏钞倒换体例,具体规定何种准予倒换或不准倒换。所换昏钞在倒钞人当面加盖讫退印入库,每季各路令纳课正官解赴省部或行省烧钞库焚毁,由行省或廉访司官监烧。
元代专指破损之钞。又称烂钞。大都及诸路设交钞库(又称行用库)作为兑换机构,以昏钞易新钞(又称料钞),每贯纳工墨费30文。由库官监视司库辨验确系真钞,别无挑剜接补诈伪短少,即准予调换。凡贯百分明,微有破损者,并令行用,不得视为昏钞。成宗大德二年(1298),户部又制定25样昏钞倒换体例,具体规定何种准予倒换或不准倒换。所换昏钞在倒钞人当面加盖讫退印入库,每季各路令纳课正官解赴省部或行省烧钞库焚毁,由行省或廉访司官监烧。
清代喇嘛僧人封号。汉译白佛。源自西藏。清顺治(1644—1611)初年,西藏大喇嘛青迈嘉木错至青海,阐扬黄教。被蒙藏信众奉为第七世呼毕勒罕。后世以呼毕勒罕相承袭。康熙四十四年(1705),其第八世罗锥
湖名。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东北部金沙江西岸小凉山地区。若干古部落以此为名,如“马湖蛮”、“马湖路三十七部蛮”。历代王朝亦多用此名设治,如蜀汉置马湖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马湖路,明洪武四
也叫墨脱门巴语。门巴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林芝县的东久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在国外,主要分布在不丹王国的东部。国内使用人口约5000,国外不详。仓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又称什扈尔伯克、石笏尔伯克,什瑚尔伯克、沙虎勒伯克。维吾尔语。职司掌管驿馆的粮食、草料等杂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六、七品。光绪十三年(1887)废。参见“伯克制度”
位于今新疆库车县北120公里处。出土有炼铁用小坩埚、铁渣、矿石、陶瓴、陶罐等。在距地面约20厘米处,发现1件灰陶三耳罐,从陶罐形制看,为汉代龟兹遗物。
约1684—1753清代青海地区藏传佛教活佛。即东科尔呼图克图五世。生于青海尖扎县。随察罕诺门罕出家受具足戒。雍正元年(1723),青海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举兵反清,因喇嘛同情,寺庙遭到破坏,避居于叶尔
?—1472明哈密右都督。忠义王※脱欢帖木儿外甥。畏兀儿人。一说系※卜列革女之子。天顺四年(1460),忠顺王卜列革卒,无嗣,众头领欲拥其嗣位,王母※弩温答失里以臣不可继君位,不允。自是国内无主,众益
土家族祭祖典礼。土家语称“舍巴”。盛行于酉水流域土家族地区。每逢过※“赶年”,于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日举行。一般设在摆手堂、土王庙或三抚宫等场地,供族人活动。先举行敬奉仪式,由巫师(土家语称“梯玛”)主
见“土河”(63页)。
近代回族群众团体。1912年由王宽、侯松泉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以“兴教育,固团体,回汉亲睦;兴实业,重工艺,中土通商”为宗旨。会员多为回族名流。次年在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设分会,后遍及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