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绣球
壮、布依等族青年男女间的文娱与社交活动。亦称“丢糠包”,古称“飞”。每年农历春节、三月三、歌圩或“浪沼”期间举行。绣球由姑娘们用彩绸或花布缝制,呈圆形、椭圆形或方形、菱形;内塞米糠、沙子或豆粒、棉花籽等物;球的上端系一条彩带,便于投掷,下端装饰一束五彩缤纷的丝坠。有三种活动方式:(1)男女分别站一排,往来抛接,动作优美,接住球者为胜,球落地者为输,输者被罚唱歌;(2)在场地上竖立一根约3丈高的木竿,竿顶端安置一圆圈,男女各队分别将绣球掷向圈内,投中者为胜,不中者为输,输者被罚唱歌;(3)在歌圩上,姑娘们有意将绣球抛给意中人,如得球者也有意,就将绣球留下,另以布帕或其它礼品回赠;若不同意,则婉言谢绝,并将绣球还给对方,或暂时留下,再通过中间人还给对方。此俗历史悠久,南宋朱辅《溪蛮丛笑》载:“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为两朋,各以五色彩囊(即绣球)、豆粟,往来抛接,名曰‘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