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朗语

布朗语

我国布朗族使用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布朗族有82280人(1990),分布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和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布朗语有如下特点:有单辅音26个,复辅音35个;有单元音9个,复合元音16个。每个音节都有固定的声调,起着区别词义的作用,共有3个,即35、33、31。声调的调值在没有对立的情况下,不太稳定,有时还因人而异。如35调有时又可读为高平调;31调有时又读为稍高或稍低的降调;3个声调都对立的音节较少。辅音都可以居于音节的开头,也可居于音节的末尾。节尾辅音有10个:-m、-n、-η、-p、-t、-k、-、-h、-1、-l。布朗语的词汇中,有许多傣语借词,这些借词大多是借音,涉及各个方面。如:“箫”、“笛”、“鞋”、“叔父”、“缅寺”等等。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中心语或中心语——状语;谓语——补语等。布朗语分布朗方言和乌方言。布朗方言的布朗族自称plaη31,分布上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二县;乌方言的布朗族自称u55或va11,他称“蒲满”,分布在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等县。

猜你喜欢

  • 牌头

    见“乡约”(186页)。

  • 一妻多夫制家庭

    一个女子与一个以上男子结为配偶的特殊家庭形式。源于群婚和母系氏族制,其后以变异形式残存于阶级社会中。通常与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制家庭并行。以其发展阶段不同,形成若干类型,常见的有兄弟共妻、朋友共妻、叔侄

  • 李慕

    賨人首领。西晋东羌猎将。先世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賨民,后随父李虎避乱至汉中杨车坂。东汉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定汉中,父率五百余家归之,被拜为将军,后迁居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号巴人。

  • 杜尔伯特

    ①蒙古旧部名,清代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其首领与准噶尔同宗,姓绰罗斯。一说是元臣孛罕后裔,始祖为明代瓦剌太师※也先长子(一说为孙)博罗纳哈勒。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中上游沿岸。17世纪初,博罗纳哈勒五世孙※达

  • 萌柱

    彝语音译。又作萌孜。意为随妻陪嫁而来的人。民主改革前,在四川凉山的普格、布拖、金阳一带归黑彝占有的安家奴隶,亦有些归白彝(官百姓)占有。其来源,多数是被抢劫、买卖而来的汉族或其他民族成员及经主子命其配

  • 舒繙河卫

    见“使坊河卫”(1457页)“出万河卫”(568页)。

  • 阿玉锡

    清朝大臣。号喀喇巴图尔。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人。初于准噶尔司牧务。后罹罪,恐被绳于法,投附清廷。乾隆十五年(1750),擢为侍卫。继授札哈沁翼领。二十年(1755),随清军征准噶尔达瓦齐。及达瓦齐遁走格

  • 北魏太武皇帝

    见“拓跋焘”(1358页)。

  • 石牛道

    古道名。指由今陕西眉县经斜谷、汉中、勉县、阳平关,入四川青川县白水镇、广元老昭化、剑门至成都路线。据传,秦惠文王欲伐蜀,苦于无道路可通,乃命人凿五头石牛,置金于牛尾下,声称牛能便金。配备养卒百人。贪财

  • 骁骑营

    清代八旗都统、各驻防将军所统领的骑兵营。后金天命至天聪(1616—1635)间,即有“步、骑、守、哨”等兵之分,“骑”指骁骑兵。天聪八年(1634),定固山额真行营马兵之名为“阿礼哈超哈”,是为骁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