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农语

布农语

我国台湾高山族布农人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语支。使用人口约有3万余,居住在关山和玉里等地区海拔5百至3千米之间,包括南投县仁爱、信义乡,花莲县瑞穗、卓溪、玉里、万荣乡,高雄县三民、桃源、茂林乡,台东县海瑞、延平乡等地。分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方言。北部方言分布在中央山脉以西,赛德人住地的西南方,有塔开托罗(takituduh)和塔开巴合(takibakha)两个土语。中部方言分布在中央山脉东斜面,有塔开巴塘(takbanua)和塔开瓦旦(takivatan)两个土语。南部方言分布在中央山脉西斜面,伊斯暴空(ish-bukun)等地。布农语有辅音16个:p、 b、 v、 m、 t、d、 、 l、 n、 t、 s、 ∫、 k、 η、 h、 ʔ。南部方言没有q。北部方言区分ts和∫,南部方言ts只在i元音前出现。h在南部方言为小舌擦音x、 v、 、1在南部方言字尾出现时清化为f、 θ 、、 l有时在字首、字中也清化。有单元音3个:i、 a、 u;有复合元音6个:ia、 iu、ai、 au、 ua、 ui。多音节词重音的位置一般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布农语属粘着型,词干加前缀、中缀和后缀或词干的重叠为主要构词和构形方式。前缀有ma-、 ka-、 mu-、 i∫-、min-、 ma-、 a-、 mat-、 ti∫-、tin-、 tun-、 ta4、 kat-、 ki∫-、 kan-、 mi∫-、 tan-、 pi∫-、pan-、 it-、 pa-、 ∫am-、 ∫im-、 ti-、 ta-等。中缀有-in-,插在词干第一个音节开首辅音之后,元音之前。后缀有-an、-að、-un等。词类有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动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11类。名词有主格、属格、宾格形式;分别在名词前加助词a (主格)、tu (属格)、ma∫(宾格)表示。人称代词有数、格形式,指示代词有近、中、远称,格形式。形容词有原级、同等级、比较级、更高级形式。动词有主动态、被动态;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一般体、完成体、进行体;陈述式、命令式等形式。句子成份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基本语序为:谓语在主语前,谓语动词往往在句首。宾语在动词谓语后面,受动宾一般在主语后面。定语在中心语前面或后面。一般状语通常在谓语前面,施动状语在谓语后面。

猜你喜欢

  • 笔写契

    明代蒙古对文书、书记人员的称呼。蒙古语音译。亦译作笔写气、笔写记、毕七沁、毕克齐等。源于蒙元时代的必彻彻、必阇赤。宋彭大雅《黑鞑事略》载:“必彻彻者,汉语令史也,使之主文书耳”,“管文事则曰必彻彻”。

  • 布沙

    部分壮族自称。亦作“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有居“干栏”,击铜鼓,崇信鸡卜,妇女穿紧身上衣,下身著百褶长裙之俗。操壮语北部方言。有黑沙人(衣饰尚黑)、白沙人(衣饰尚白)之分。明清

  • 食羖之次

    契丹传统丧礼祭俗。《辽史·国语解》:“大行殡出,群臣以羖羊(黑色公羊)祭于路,名曰食羖之次。”

  • 蠕蠕

    见“柔然”(1779页)。

  • 将军渠

    清代新疆伊犁水利设施。又称大渠。嘉庆七年(1802),伊犁将军松筠,以“八旗”生齿日繁,须广辟屯田,遂于黄草湖凿渠引伊犁河水北流,经涝坝湾、双桥庄,灌溉镶白旗地。渠长数十里,溉田数万亩。为纪念松筠功绩

  • 阿思

    ①契丹语音译,亦作藕丝,“宽大”、“广平”等意。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宫卫※太和宫契丹语音译为“阿思斡鲁朵”。辽代皇帝冬※捺钵之地广平淀的契丹语音译为“藕丝淀”。 ②见“阿斯”(1197页)。

  • 达撒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又作“挞撒”。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皆置有瓦里。达撒为辽世宗※积庆宫下之一瓦里。应天太后※长宁宫、承天太后※崇德

  • 科勺

    见“王杲”(201页)。

  • 嘎辛达

    鄂伦春语音译,“嘎辛”,意为“村”、“屯”;“达”,意为“长”、“首领”或“头目”。一作嘎查达。鄂伦春族※“乌力楞”发展为地域公社后,一些地区的“乌力楞”或几个“乌力楞”,在清末民初曾一度有过嘎辛达,

  • 初历

    五代后唐时南诏大长和国肃文太上皇帝郑仁旻年号。约923—925年,凡3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