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布农语

布农语

我国台湾高山族布农人使用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台湾语支。使用人口约有3万余,居住在关山和玉里等地区海拔5百至3千米之间,包括南投县仁爱、信义乡,花莲县瑞穗、卓溪、玉里、万荣乡,高雄县三民、桃源、茂林乡,台东县海瑞、延平乡等地。分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方言。北部方言分布在中央山脉以西,赛德人住地的西南方,有塔开托罗(takituduh)和塔开巴合(takibakha)两个土语。中部方言分布在中央山脉东斜面,有塔开巴塘(takbanua)和塔开瓦旦(takivatan)两个土语。南部方言分布在中央山脉西斜面,伊斯暴空(ish-bukun)等地。布农语有辅音16个:p、 b、 v、 m、 t、d、 、 l、 n、 t、 s、 ∫、 k、 η、 h、 ʔ。南部方言没有q。北部方言区分ts和∫,南部方言ts只在i元音前出现。h在南部方言为小舌擦音x、 v、 、1在南部方言字尾出现时清化为f、 θ 、、 l有时在字首、字中也清化。有单元音3个:i、 a、 u;有复合元音6个:ia、 iu、ai、 au、 ua、 ui。多音节词重音的位置一般在倒数第二个音节上。布农语属粘着型,词干加前缀、中缀和后缀或词干的重叠为主要构词和构形方式。前缀有ma-、 ka-、 mu-、 i∫-、min-、 ma-、 a-、 mat-、 ti∫-、tin-、 tun-、 ta4、 kat-、 ki∫-、 kan-、 mi∫-、 tan-、 pi∫-、pan-、 it-、 pa-、 ∫am-、 ∫im-、 ti-、 ta-等。中缀有-in-,插在词干第一个音节开首辅音之后,元音之前。后缀有-an、-að、-un等。词类有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形容词、动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11类。名词有主格、属格、宾格形式;分别在名词前加助词a (主格)、tu (属格)、ma∫(宾格)表示。人称代词有数、格形式,指示代词有近、中、远称,格形式。形容词有原级、同等级、比较级、更高级形式。动词有主动态、被动态;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一般体、完成体、进行体;陈述式、命令式等形式。句子成份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基本语序为:谓语在主语前,谓语动词往往在句首。宾语在动词谓语后面,受动宾一般在主语后面。定语在中心语前面或后面。一般状语通常在谓语前面,施动状语在谓语后面。

猜你喜欢

  • 乌登所

    见“兀的千户所”(112页)。

  • 哈三千户所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所之一。亦作哈克三所。永乐四年(1406)二月,木伦河野人首领马儿张等来朝,命以其居地置所。据考在今黑龙江省通河县附近。

  • 景颇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有景颇、载瓦、浪峨、喇期等支称。共有119209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梁河、陇川、潞西、瑞丽5县和畹町镇,还有部分散居于泸水、昌宁、耿马、澜沧

  • 石门寺

    藏传佛教寺院。藏语称“嘉格让雅尔隆图尔钦噶丹坚巴林”。在甘肃天祝县石门乡。清顺治九年(1652)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进京,途中曾临该寺。雍正二年(1724),因青海罗卜藏津叛乱被毁,五年(1727

  • 旧时祛除疾疫禳祭鬼神的仪式。始于原始时代。《荆楚岁时记》:“周礼有大傩”。初行于民间,逐渐发展成周代宫廷傩礼和民间乡傩。周代,傩仪由巫师主祭,头戴面具,手执傩器,边歌边舞,降神驱鬼,具巫舞风貌。旧时贵

  • 七州十八部

    指辽末随耶律大石西行的部众。保大四年(1124), ※耶律大石率众离天祚帝所在之夹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武川县境)大营西行,至可敦城(今蒙古国土拉河上游布尔根省哈达桑东),令威武、崇德、会蕃、新、大

  • 阿里喜

    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围猎”之意。演变为军士名。凡从事佃渔射猎之民被征入伍为兵者,称阿里喜,意为“士兵之副从”。级别低于正军(甲军)。多由正军子弟充当。每正军1人可携带副从1至2人。也随正军

  • 特木尔巴根

    1901—1969革命活动家。汉名鲍仁山,内蒙古卓索图盟喀喇沁右旗人,蒙古族。1925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8年参加苏联共产党。1929年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瞿秋白派遣,与乌

  • 帕木竹

    明代乌思藏地名。在今西藏乃东,元至明初,其地方政教首领建帕木竹巴地方政权,是为其政权驻地。永乐四年(1406),明廷封其政教首领灌顶国师※帕竹扎八坚赞为※阐化王。自此,有明一代,其地成为阐化王驻地。参

  • 夜郎县

    古县名。①东汉置,治所在今贵州省关岭境内,为布依、苗等民族之聚居地区。西晋至南朝曾为※夜郎郡治所。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后废。②唐武德四年(621),分宁夷(今贵州德江西南)置,治所在今贵州石阡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