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巴兰托惯例

巴兰托惯例

哈萨克族历史上氏族复仇的一种遗风。“巴兰托”指驱赶牲畜。即氏族或个人间为争夺牧场或索还赔偿,彼此不断地驱走他人牲畜而发生冲突。最初是按法官判决或长老命令进行。如据※《头克汗法典》第29片断规定:“如果被判人不执行法官的判决,或阿吾勒长老有意避开审议案件,因而保护犯罪的人,则原告取得这样的权利,在得到长老的许可后,执行巴兰托,即带着亲属或近邻去到被告的阿吾勒那里秘密将牲口带到自己家中。可是在回家时他必须将此事报告给自己的长老,并保证酬劳的总额与讼诉费的总额相称。“《西西伯利亚吉尔吉斯(此指哈萨克)人法规》第142、143条也规定:“如有人对无罪的人实行巴兰托,须赔全巴兰托。如有人为了赔偿,实行巴兰托赶走多于应得的牲口,则多余部分应退还”。但到后来,只要犯罪人坚决拒绝满足原告,就可实行巴兰托。继而,凡受到奇耻大辱、被抢劫或不满现状的聚集一批骑手,前往仇敌处,攻击其住所,并将畜群赶走,而受攻击者也尽量设法报复。如此往返,参加人数不断增加,规模越来越大,往往造成氏族部落间的械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惯例已废除。

猜你喜欢

  • 卓古

    见“布占泰”(463页)。

  • 西施

    又称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佳丽。浙江诸暨苧罗村人。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4),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屈辱求和,并入吴为质。勾践为了博得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与范蠡施以美人计。与郑旦两人被选,献于吴王。吴王

  • 珲台吉

    即“鸿台吉”(2117页)。

  • 呼罗珊

    西域古地区名。见《新唐书·西域传》。《辽史·天祚本纪》载:西辽主耶律大石至寻思干(今撒马尔罕)。西域诸国举兵10万,号忽儿珊,来拒战。大石三军俱进,忽儿珊大败。呼罗珊与忽儿珊为同名异译,波斯语,义为“

  • 农说

    书名。农学著述。明代回族学者※马一龙撰。本书为作者考察农耕,与探讨耕作理论之作。以哲学论农,为古代农业文献所罕见。惟论证多用旧理学家之说,虽文字深奥,然言简意赅。有《宝颜堂秘笈》、《广百川学海》、《二

  • 阿訇

    波斯语音译。又译为“阿衡”、“阿洪”、“阿浑”等。原意为“教师”。在通用于波斯语的穆斯林中,是对伊斯兰教学者或教师的尊称。在中国为伊斯兰教宗教职业者的通称。常有教长、宗教首领、掌教之意。一般主持清真寺

  • 蒙古畏兀字

    见“回鹘式蒙古文”(785页)。

  • 延津州

    唐置地方政区名。因治所设在延津城得名。延津城故址为今辽宁铁岭县城。唐亡高丽国后,其为唐在高丽所置诸羁縻州之一,归安东都护府统领。

  • 陀满胡土门

    ?—1227金大臣。字子秀。女真族。陀满(即駞满)氏。策论进士出身。累官翰林待制。贞祐二年(1214),迁知中山府。翌年,改知临洮府,兼本路兵马都总管。西夏兵围临洮,坚守半月,并大败之。四年,知河中府

  • 杨业之死

    辽宋关系中的一个显目事件。杨业,一名继业,宋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累官云州观察使,判郑州,知代州。既勇且谋,屡建战功,人称“杨无敌”。能与士卒共甘苦,为政简易,深得军民爱戴。雍熙三年(辽圣宗统和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