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

唐宋以来壮、侗、苗、黎等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亦作洞、溪洞。壮语称“洛”、 “弄”或“垅”,侗语称“”,黎语称“贡”。原意是以河流、山岭为自然界限的峒场,有固定地域。唐宋时壮族有“黄峒”、“侬峒”、“韦峒”,多为一姓聚族而居,以姓氏冠之。苗族集中的峒场称“苗洞”。侗族有“十洞”、“八洞”之称。最早可能是氏族居住之所,后为农村公社的组织形式。唐宋时期为羁縻制度下一级组织,其土官称“知峒”;元明清时期为土司的一级组织,土官称“长官司”、“副长官司”。直到解放前,黎族仍存在“洞”的政治组织名称,一大峒包括若干小峒,峒有峒首,或称峒主、峒官。民国时演变为乡、村长。侗族则保存有“洞款”,置“款首”管理之。峒中居民称“峒民”,或“峒丁”。

猜你喜欢

  • 阿鲁丁

    见“玉元鼎”(475页)。

  • 得里

    契丹语称谓。为对一种地方机构的称呼。契丹开国初,创※宫卫制(斡鲁朵),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是为宫卫下辖的一级组织。然仅辽太祖※弘义宫下有2:述垒北和述垒南,其它宫府不置。又,此语词还作一具体单位

  • 达崩

    佤语音译,意为“办大事情的长者”。旧时云南沧源班洪地区(亦称“班洪部落”)的最高统治者。俗称“班洪王”或“班洪王子”,职位世袭。最早可能是这一地区对氏族酋长或村社首领的称谓,后来发展为对地区最大头人的

  • 西堡长官司

    土司名。元属普定路,隶云南。明初属普定府,后改为安顺州,隶四川。洪武十九年(1386),置长官司,治所在今贵州六枝县北。仡佬族多居于此。明洪武十五年(1382),仡佬族聚众1万5千余人攻普定。二十六年

  • 南蛮志

    见“蛮书”(2272页)。

  • 伽色尼

    西域古城名、国名。见《魏书·西域传》,伽色尼国,都伽色尼城。《大唐西域记》、《新唐书·西域传》作鹤悉那,为漕矩吒国都。《酉阳杂俎》作伽阇那。《岭外代答》、《诸蕃志》作吉慈尼。《元史·西北地附录》作哥疾

  • 陶正春

    即“陶新春”(1960页)。

  • 完颜仲德

    ?—1234金大臣。本名忽斜虎。合懒路人。女真族。完颜氏。聪颖,有文武才。初试补亲卫军,虽备宿卫,学业未停。泰和三年(1203),中进士,历仕州县。宣宗(1213—1223年在位)时,从军,被蒙古军所

  • 吕绍

    ?—399十六国时期后凉国君。字永业。略阳(治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氐人。开国主※吕光嫡长子。初苻坚丧败,长安乱起,随母石氏奔仇池依杨氏。后凉麟嘉元年(389),吕光自称三河王后,自仇池归姑臧(今甘肃

  • 它卜囊

    即“塔布囊”(2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