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学会
民国初年新疆锡伯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团体。1913年成立,总部设于伊宁。创始人博孝昌,因受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的影响,主张在不改变锡伯族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废除旗制,反对豪绅官僚霸占土地;取消各级旗官的“戈什哈”(跟丁)制度;免除无田者的渠工负担;为民事诉讼指定审理人员;取缔旗官兼差;各旗草场仍归公家管理并平均分配;清丈土地,按户发给地契。该团体在一、三牛录皆设有分会,并创立学校,传播维新思想。由于活动仅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不久在封建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民国初年新疆锡伯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团体。1913年成立,总部设于伊宁。创始人博孝昌,因受康有为、梁启超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的影响,主张在不改变锡伯族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废除旗制,反对豪绅官僚霸占土地;取消各级旗官的“戈什哈”(跟丁)制度;免除无田者的渠工负担;为民事诉讼指定审理人员;取缔旗官兼差;各旗草场仍归公家管理并平均分配;清丈土地,按户发给地契。该团体在一、三牛录皆设有分会,并创立学校,传播维新思想。由于活动仅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不久在封建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古地名。即今甘肃西和县西南洛峪集。前仇池国君主杨茂搜(296—317年在位)置。后仇池国君杨玄(425—429年在位)、杨保宗(429年在位)时曾镇据该地。北魏太平真君(440—451)年间,置骆谷戍
?—1218金朝大臣。本名六斤。女真族。乌古论氏。益都路(治今山东益都)猛安人。章宗明昌二年(1191)进士。累官补尚书省令史。历任吏部主事、绛阳军节度副使、太常博士、东平治中。卫绍王大安元年(120
西域古城名。见《元史·西北地附录》和《元经世大典图》。耶律楚材《西游录》作不剌。《常德西使记》作孛罗城。《元史·耶律希亮传》:中统三年(1262),希亮曾两次至不剌城。《明史》作怕剌。古城遗址在今新疆
见“纳若”(1266页)。
旧时西藏门隅地区行政区划的俗称。一作“章朗六部”。藏语音译, “章朗”为河名(又称“鲍罗里河”),意为“蚊(蜂)沟河”。18世纪初按地域区划的六措为:申略措、桑德措、里措、南西天德邦措、曲措和德让措。
明代云南土司名。麓川故地,明朝“三征麓川”时,兵部尚书王骥于正统七年(1442)令其把总赖罗义驻守,后升为长官司,治所即今云南陇川县西北户撒。清初废为勐庄。康熙三十一年(1692)复置。雍正二年(17
金代地方行政建置。天眷元年(1138)以辽上京道改置,治北京路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辖大定、广宁、兴中,临潢4府、义州、瑞州、懿州、全州、锦州、兴州、泰州等7节镇州,利州、建州、庆州等3刺史
丁零之一部。因居并州(治今太原市西南)而得名。又因主要聚居于并州南边之上党郡(治今山西潞城西、长治市北)的壶关(又名壶口,吾儿关,今山西黎县东北东阳关)一带,故又称为上党丁零。北魏天兴(402)十一月
见“使坊河卫”(1457页)“出万河卫”(568页)。
蒙古族一支,漠西蒙古诸部总称。蒙古族oirad的汉译,蒙元时期译为斡亦刺、外剌、外剌歹,明代译为瓦剌,清代译为卫拉特等。汉语“亲近”之意,常引申为“近亲者”、“邻近者”、“同盟者”。一说意为“林木中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