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寺洼文化

寺洼文化

新石器晚期文化类型的一种。又因其遗物中有青铜器或测定年代为商末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近来考古学界又将其划入青铜时代文化的一种。以首先出土于甘肃临洮城南约20公里的寺洼山而得名。遗址堆积在马家窑文化层之上,故晚于马家窑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陇东南洮河流域,向东延伸至陕西凤县,向西达湟水流域。陶器以马鞍形口双耳罐为主要特征。典型的质料、工艺,是陶土中羼杂研碎的陶末,手工制做,底部由内面塞进。色彩有砖红、灰黑等,质地粗糙。有石制、陶制弹丸和谷物的印痕,证明已进入狩猎业、牧业和农业并存的阶段。和马家窑、齐家、半山、辛店、卡约、上孙家文化有一定联系,但有明显特点。墓葬中出现火葬,将骨灰盛于陶器中埋葬。专家认为其分布地区也与先秦时期氐、羌的居地大致相符,火葬习俗行于氐羌民族中,推测文化的主人与氐羌关系密切。

猜你喜欢

  • 邱不懃

    即“宇文丘不勤”(901页)。

  • 遮放副宣抚司

    明代傣族土司名。据《续云南通志稿·秩官志·土司传》引《遮放土司世系》,明正统元年(1436),多怀们从征麓川有功,授副宣抚司,居遮放。

  • 元渊

    ?—526北魏宗室。因避唐高祖讳,又作元深,字智远。鲜卑元氏(拓跋氏)。太武帝※拓跋焘玄孙,广阳王元嘉子。永平四年(511),父卒,袭爵。孝明帝(515—528年在位)初,任肆州刺史,预行恩信,族人便

  • 资来花谟瓜

    傈僳族语音译,意为“重逢调”。傈僳族民间叙事长诗。为傈僳族叙事长诗中流行最广、影响最深的优秀作品之一。主要情节是:一对相爱甚笃的男女青年,男方因拿不出几头牛作聘礼被迫离乡做苦工;女方则为父母所逼,嫁给

  • 班丹扎什

    十五世纪藏族高僧。又作班丹扎释、班丹扎释巴藏卜。明永乐五年(1407),应明帝邀,赴南京。曾奉明帝命,护送西藏大宝法王德银协巴返藏。后屡奉命出使西域诸地,促使这些民族地区归顺明朝,致使“远夷率服,边境

  • 新编化平县志

    书名。宁夏化平(今泾源)回族人张逢春编纂。逢春(1883—1946),民国初年任该县教育局长,注重发展民族教育,曾创办回民小学和回民女子小学23所、义务小学16所。后为甘肃省政府咨议、化平劝学所长等。

  • 赤翟

    见“赤狄”(1011页)。

  • 见“设”(923页)。

  • 夷僚

    参见“僚人”(2454页)。

  • 达奚长儒

    ?—586或587北周、隋朝将领。字富仁。代人。鲜卑达奚氏(奚氏)。魏定州刺史达多俟孙,骠骑大将军达奚庆之子。15岁,袭爵乐安公。西魏大统(535—551)中,任奉车都尉,被宇文泰引为亲信。以战功,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