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妥懽贴睦尔

妥懽贴睦尔

1320—1370

元朝末代皇帝。又译妥懽帖木尔、妥懽帖不耳、妥懽帖睦尔、妥欢帖穆尔。蒙古孛儿只斤氏。明宗※和世㻋长子。天历三年(1329),父被文宗图帖睦尔毒害后,于至顺元年(1330),被文宗贬徙高丽大青岛,次年复徙广西静江(今广西桂林)。三年文宗死,遵遗诏,其弟懿璘质班即位,旋死。次年,被文宗后卜答失里立为帝,即位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利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权臣互相倾轧,加强统治。元统三年(1335),以谋逆罪诛中书左丞相唐其势及其弟塔剌海、妹皇后伯牙吾氏。至元六年(1340),以欺君、变乱祖宗成宪罪,黜中书大丞相伯颜为河南行省左丞相。同年,以原谋逆明宗罪,撤文宗庙主,贬徙文宗皇后卜答失里于东安州,放文宗太子燕帖古思于高丽。十四年,以劳师无功罪,削中书右丞相脱脱职。十六年,又以谋废立罪,杀中书左丞相哈麻。皇室内争权斗争持续未断,二十五年,皇后奇氏与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外依统军将领扩廓帖木儿,“欲胁帝禅位”,未果。宫廷内形成帝派和太子派,矛盾尖锐化,军阀亦趁机相互攻伐,酿成混战局面。在位期间,复科举,兴学校,命有司举荐人才;提倡修史制法,相继诏修累朝实录及后妃功臣列传、《至正条格》、《宋史》、《辽史》、《金史》,编《六条政类》。由于“怠于政事,荒於游宴”(《元史》卷43),委政于权臣,纲纪紊乱;滥赐田钞,泛修佛事,财政枯竭;诸王权贵横征暴敛,将相忙于争权,政局不稳;加之水旱灾害严重,各族人民不断起义。十一年,爆发以红巾军为主的农民大起义,动摇了元朝的统治。二十八年(1368)七月,在朱元璋明军攻克大都(今北京)前,北走上都,元亡。次年奔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达来诺尔附近)。明洪武三年(1370)病卒。庙号惠宗,明太祖加号顺帝。

猜你喜欢

  • 张汝弼

    ?—1187金朝大臣。字仲佐。渤海族遗裔。先世于渤海国亡后被辽迁置辽阳(今辽宁辽阳市)。张玄徵子,户部尚书※张玄素之侄,母高氏,与金世宗母贞懿皇后有亲。妹为世宗妃,生皇子永中。初以父荫得官。正隆二年(

  • 拓跋万民

    见“拓跋弘”(1356页)。

  • 克失的迷

    即“客失的迷”(1752页)。

  • 诃咄

    见“骨咄”(1660页)。

  • 典属国

    官名。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主司少数民族事务。成帝(前33—前7年在位)时为大鸿胪属官。北魏时复置。后废。

  • 外七鄂托克喀尔喀

    明代东蒙古喀尔喀(罕哈)万户之一部分。亦译外喀尔喀七部,向称外喀尔喀。正德五年(1510),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六万户,不久将喀尔喀万户西部地区及属民(即外喀尔喀)封予第十一子格哷森扎(格列山只台吉)。后

  • 打牛

    苗族民间祭祀盛典。又称斗牛。源于祭祀祖先之活动。流行于贵州龙里、贵定、定番(今惠水)一带。逢子年祭祀一次,农历九、十月间举行。祭典日期由长老们议定,而后传递木刻晓谕各村寨。届时由巫师举行辅场仪式,长老

  • 爱毕勒达

    清代左部哈萨克(鄂尔图玉兹)汗。一译阿拜拉达,全名哈拜都拉·斡里汗。※斡里汗第三子。道光二年(1822)父死,被部众公举为汗。因恐清朝政府责怪,遣弟占图喇苏勒坦进京请谕旨。四年(1824),伊犁领队大

  • 议政王

    官名。清帝任命宗室贵族以议军国之事。天命七年(1622),太祖努尔哈赤以其子侄8人为8和硕贝勒,共议国政,是所谓八固山议政王。天聪间(1627—1635),议政贝勒(王)多达12人,以率八旗大臣,共议

  • 准噶尔汗国史

    书名。(前苏联)兹拉特金著。1964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导言和正文两部分。导言介绍和评述俄国和西方学者在准噶尔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并扼要介绍了汉文、蒙文、俄文等的准噶尔史料。正文分6章:“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