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通

大通

县名。在青海西宁市北部,湟水上源北川河流域。秦汉之际为匈奴右地。汉武帝时属临羌县。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左右,设长宁县,属西平郡管辖。十六国至隋初为吐谷浑地。唐为吐蕃所据,后归唐,由张议潮统辖。北宋时属唃厮啰政权管辖。宋崇宁二年(1103),在门源地区筑达南城,旋改名大通城,属鄯州,“大通”一词始见于史。南宋为西夏控制。元属甘肃行省西宁州。明洪武六年(1373),改为西宁卫。明末为蒙古贵族麦力干所据。清初沿袭明制。雍正三年(1725—说二年),设大通卫(卫署在今门源),筑大通、白塔、永安三城。乾隆九年(1744),移卫治于白塔城(今青海大通县西北)。二十六年(1761),改为大通县,治所在白塔城。民国十八年(1929),划归青海省,增设门源县,自此大通县分为大通、门源两县。

猜你喜欢

  • 中川王

    高句骊国第十二世王然弗的谥号。亦称中襄王。然弗于三国魏齐王正始九年(248)继位,西晋武帝泰始六年(270)死,葬于中川之原,国人因葬地加此谥号。

  • 车苏

    见“撒苏”(2491页)。

  • 永昌道

    古道名。西汉时称博南(今云南永平)道。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滇西哀牢王柳貌归附,汉明帝遣使臣率兵拓宽之。使北自四川南下的※灵关道和※五尺道于云南驿(今祥云境)汇合至叶榆(大理)后,再西越博南山

  •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漫记

    书名。日本※鸟居龙藏著。成书于明治四十年(1907)。作者曾于明治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1902—1903),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本书即其在湖北、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的苗族、彝族、布依、瑶

  • 九夷考

    书名。明范守己著。“九夷”,本系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华夏以外居处东方的一些族群的泛称。亦指中央王朝统治范围之外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本书将四川南部的少数民族归纳为九种,亦称九夷,即西番、僰人、摆夷、麽些、佫&

  • 护法明公德运碑赞摩崖

    宋代云南大理国碑刻。全称《大理国护法明公德运碑赞》,亦称《威楚德运碑赞摩崖》、《高量成碑》、《德运碑》等。在今云南楚雄市区西20余公里薇溪山石崖上。碑文作者姓名剥蚀无考,自称是“大宋国建武军进士”奉命

  • 喔扒时

    傈僳语音译,意为“熊氏族”。旧时云南怒江地区傈僳族氏族图腾名称之一。即以熊为氏族图腾,将熊作为崇拜对象,忌猎熊。传说远古时有一姑娘上山打柴,遇一大公熊。被吓昏倒于地,待她苏醒后,公熊已变成一英俊青年,

  • 阿史那斛勃

    ?—650唐代东突厥贵族。※突利可汗族人。阿史那氏。世为小可汗,建牙金山(今阿尔泰山)之北。贞观四年(630),颉利可汗败亡后,被突厥余众推为大可汗,臣于薛延陀。为人沉果有智谋,为薛延陀可汗夷男所忌欲

  • 三都布多尔济

    ?—1780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沙克都尔扎布次子。乾隆二年(1737),袭札萨克一等台吉。十九年(1754),随参赞大臣努三等赴阿勒和硕,侦乌梁海宰桑

  • 伊吾司马

    汉代西域官名。东汉顺帝永建六年(131),以伊吾卢(今新疆哈密县境)傍近西域,匈奴常抄掠之,汉复令开设屯田。置之,掌管屯田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