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方政区名。西汉元封三年(前108)置。初领朝鲜(依郭县,治所在今朝鲜平壤市大同江南岸土城洞,一说在平壤市)等11县,始元五年(前82),因罢临屯、真番二郡,玄菟郡西徙,真番之含资等7县,临屯、玄菟
1781—?清代拉卜楞寺释尊佛殿的修建者。藏族。系二世嘉木样之侄。13岁步行赴卫藏,入哲蚌寺郭芒经院学习,获多仁巴学位。往日喀则,从七世班禅丹白尼玛受近圆戒。后返回家乡昂拉。前往蒙古宏法时,在阿拉善旗
唐宋以来壮、侗、苗、黎等民族的社会组织形式。亦作洞、溪洞。壮语称“洛”、 “弄”或“垅”,侗语称“甘”,黎语称“贡”。原意是以河流、山岭为自然界限的峒场,有固定地域。唐宋时壮族有“黄峒”、“侬峒”、“
①古族名。今乌兹别克族在元、明时的译称。13世纪初居里海附近。语言属突厥语族,其体质为突厥、蒙古、伊兰三种血统的混合。14世纪上半期钦察汗国(金帐汗国)月即别汗(1313—1341年在位)统治时期,国
见“康济鼐”(2102页)。
民国时期赤峰地区盛行的一种交通工具。把轿搭在骡马背上,用于长途运客。一般一轿坐一人,较宽绰者可乘坐两人,亦可躺卧,较为舒适,不受风吹、雨淋、日晒。政府官吏、富商大贾等皆乘之。后渐被较先进的交通工具所代
即“稞大麦”,藏语称“乃”。青藏高原等无霜期短的高寒山区的藏族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汉族农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有抗寒、耐瘠、耐旱、抗逆性强等优点,千粒重30克左右,较小麦颗粒大,有紫、白、黑、黄等色颗粒
见“妫水”(1261页)。
布依族旧称。相传奉调而来,因身穿重甲,与“仲家”谐音,故名。实为黔地上著民族。详见“布依族”(466页)。
古地名。唐代磨些蛮(纳西族先民)的居地之一。唐《蛮书》卷三:“越析一诏也,亦谓之磨些诏,部落在宾居”。今云南宾川县宾居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