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大仁秀

大仁秀

?—830

渤海国第十世王。简王※大明忠从父,高王※大祚荣弟野勃四世孙。唐元和十三年(818)明忠死,权知国务,是年受唐封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改年号建兴。十五年,唐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在位期间,锐意中兴国势,励精图治。密切与唐关系,学习唐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文治之纲,整顿内部,起用贤良,缓解了渤海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矛盾。其治绩颇得赞誉,唐穆宗称其“和会于庭”,“知义之道,与华夏同风”。日本嵯峨天皇赞其“信义成性,礼仪之身”,“执德有恒”。亦尚武功,既以武力对付世仇新罗在南境的骚扰,又迫使海北诸部纳入渤海版图,任其置郡设县。多次遣使发展与日本的友好关系。但当日本淳和天皇即位后以种种藉口制造人为障碍时,毅然中止与日本的交往以维护渤海王国尊严,是渤海王国史上一位文武兼备的国王,在其治理下,渤海进入“海东盛国”发展阶段。大和四年(830,《旧唐书》作五年)冬死,谥宣王。

猜你喜欢

  • 牟木土巡检

    明清四川羌族地区土司名。始祖温天耀,陕西宝鸡人。隋文帝时充当汛营战卒,调征四川西北羌人,结婚生子,故世祖灿沙之后,“生长夷地,话通番语”。唐开元二年(714),灿沙投营。八年中因功授职,“管摄茂南河西

  • 火葬

    葬式之一。亦称火化。将死者以火焚化。迄今中国最早的火葬发现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初期遗存,一些民族延续至今。火葬大致有三种情形:(1)因民族习俗行火葬。《荀子·大略篇》谓,“氐羌之虏也,不忧

  • 伊斯迈耳汗

    见“伊思玛业勒汗”,(812页)。

  • 农土

    即“嫩秃黑”(2482页)。

  • 四合五天井

    白族民居的一种形式。其布局由“四坊”房屋组成。与北方四合院不同处是,坊与坊之间各有一个漏角天井,加上中间大天井形成大小五个院落,故称“四合五天井”。各坊房屋一般都为三间两层,漏角天井中都有耳房,其底层

  • 施乞叉难陀

    见“实叉难陀”(1535页)。

  • 布央依

    参见“布越”(462页)。

  • 驼运

    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有着悠久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主要是驼运。在蒙古国建立之前,弘吉剌、孛思忽儿、克烈、塔塔儿、汪古等部,即使用之。成吉思汗征服西夏,亦获得了骆驼,以之驼

  • 马明心

    1719—1781中国伊斯兰教哲赫林耶派创始人。亦作马明清或马明新,字复生,名真卫。经名伊卜拉欣,道号“维尕耶·屯拉海”(意为“维护主道的人”)。回族。祖籍甘肃阶州(今武都县),后迁金县(今榆中县)马

  • 宁更

    唐代吐蕃奴隶社会中奴隶阶级的一个等级。是奴隶中最低下的阶层,又译称“奴下奴之奴”,是“庸部”奴隶三等级“更”、“扬更”及“宁更”中的最低下者。无人身自由,完全隶属于奴隶主,任主人驱使、赠赐和买卖,无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