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圣武记

圣武记

书名。清魏源撰。道光二十二年(1842)成书并刊行。二十四年(1844)、二十六年(1846)重订。14卷。前十卷为纪事本末体。卷一:开国龙兴记一、二、三、四、五;卷二:康熙戡定三藩记上、下;卷三:国朝绥服蒙古记一、二、三,康熙亲征准噶尔记、雍正两征厄鲁特记;卷四:乾隆荡平准部记、乾隆戡定回疆记、乾隆绥服西属国记、乾隆新疆后事记、道光重定回疆记、道光回疆善后记;卷五:国朝抚绥西藏记上、下,西藏后记,乾隆征廓尔喀记;卷六:国朝俄罗斯盟聘记、俄罗斯附记等;卷七:雍正西南夷改流记上、下、乾隆初定金川土司记、乾隆再定金川土司记、国朝甘肃再征叛回记、乾隆湖贵征苗记、道光湖粤平瑶记;卷八、九、十是有关各地农民起义记载,是作者阐述清初建国,定鼎北京,绥服漠南、漠北蒙古,平定三藩、准噶尔部贵族、大小和卓木、张格尔等之乱,及经略金川、西藏、哈萨克、布鲁特(今柯尔克孜),镇压回族、苗族、瑶族和各地农民起义等史实。后四卷是作者对有关军事问题的议论。凡练兵之方,治军之法,筹饷之道,应对之策,皆所论列。除以上两部分外,还穿插着其使用重要史料之附录。是书取材极富,除经书、正史、实录、方略、地方志及私家著作外,还有亲自采访的传说。是有清一代第一部以专题私撰清代历史的著作。其中尤以对蒙古各部及中亚地区各族的研究篇幅最多。为研究清代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藏族、苗族、瑶族,以及中国西南地区各族与清朝政府关系的重要参考书。因取材不尽为第一手资料,且在论述过程中,完全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讹误屡有所见,使用时需慎重。

猜你喜欢

  • 额尔济纳

    一作也克吉儿。元代党项(唐兀)人。右丞相乞台普济之子。年22从元武宗于北庭,以勇武著称。武宗即位,授资德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又进知枢密院事。至大元年(1308)兼仁虞院使,拜御史大

  • 八丹

    元朝将领。又作八儋。畏兀儿人。真定路宣差都达鲁花赤※小云石脱忽怜之子。初事忽必烈于潜邸,为博儿赤(司膳)。以真定路断事官鹰房万户,从征大理有功,受赏赐。中统(1260—1264)初,从征叛王阿里不哥,

  • 阿赖

    ?—1678清朝将领。喀尔喀蒙古人。莽努特氏。天聪年间(1627—1636),携家属投后金,隶正黄旗蒙古。奉使阿鲁部,招降部长数人,以功赐号“达尔汉”,优免赋役。后率兵追逃众,征喀木尼喀部,擒其部长叶

  • 河源志

    书名,元代地理志名著。原作者为都实,有汉文本及藏文本并附图说,今已不存。元世祖以论黄河之源者皆以汉代张骞、唐代刘元鼎之说为据,然2人皆未直抵其源而究其极,河源地属吐蕃等处,以都实曾3入吐蕃,兼通诸国语

  • 里布加布

    旧时四川凉山彝族习惯法。彝语又称“尔德杰威”,意为规矩、道理。用以处理一切社会问题,人人必须遵守先例,遇事援引、参照以前执行的习惯办法,彝称“跟路路”。但历代也有一定的改进与灵活变通。主要内容包括几个

  • 鲜卑郭落带

    古代胡人所佩带铸镂瑞兽或神兽的带子。“鲜卑”,也称“犀毗”、“师比”,乃带钩之名,初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等,故《楚辞·大招篇》云“小腰秀颈,若鲜卑只”。其原义似指一种瑞兽或神兽。《史记·匈奴列传》

  • 崇祥总管府

    元朝官署名。为※太禧宗禋院所属四总管府之一。武宗至大元年(1308),立大承华普庆寺都总管府。次年,改延禧监、崇祥监。四年,升崇祥院。泰定四年(1327),复改为大承华普庆寺总管府。文宗天历元年(13

  • 瑟瑟仪

    契丹族祭祀仪式。“瑟瑟”为契丹语。此为祈雨射柳之仪。相传于开国前遥辇氏苏可汗时制定。遇天旱,择吉日行之。预先置百柱天棚,及期,皇帝致奠于先帝御容,继行射柳,皇帝二射,臣将依次各一射。不中者以冠服作抵押

  • 马守应

    ?—1644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别号“老回回”。陕西绥德人。回族。曾为边兵。崇祯元年(1628),率当地回、汉民起义,与高迎祥等同被推为十首领。转战于陕西北部和甘肃东部,众至数万,被誉为“坚甲铁骑”。

  • 迈孜木杂特

    ?—1865清代新疆伊犁维吾尔族伯克。一称迈孜木汗。吐鲁番札萨克公品级鄂罗木咱卜曾孙。初袭台吉。清咸丰八年(1858),任宁远城(今伊宁)伊什罕伯克。因运送军粮有功,赏戴花翎,不久擢阿奇木伯克。同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