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国论勃极烈

国论勃极烈

金代早期官名。女真语音译。“国论”意为“国”, “勃极烈”意为“官长”,合为“国家级的官长”之意。在勃极烈系列中是级别较高者,仅次于都勃极烈和谙版勃极烈。《金史·国语解》谓:“尊礼优崇得自由者。”类似汉官制的三师、三公及宰相之类。收国元年(1115)七月,阿骨打设四勃极烈共掌国政,为其中之一,国相完颜撒改首任此职。后完颜杲、完颜宗翰等人皆曾任此职。天会十年(1132)四月,金太宗调整诸勃极烈时,此职又分左、右二种,宗干为国论左勃极烈(相当左丞相),完颜宗翰为国论右勃极烈(右丞相)。此职还与忽鲁勃极烈或乙室勃极烈合称而为国论忽鲁勃极烈或国论乙室勃极烈,如收国元年十一月,撒改为国论忽鲁勃极烈,完颜阿离合懑为国论乙室勃极烈。天眷元年(1138),颁行汉化官制后废止。

猜你喜欢

  • 布延彻辰汗

    1555—1603明代蒙古可汗。汉文史籍译作卜言台周、不燕台吉、卜彦伯、卜言台住、不彦七庆台吉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第六世孙,※图们汗长子。万历二十一年(1593)即汗位,驻帐于察哈尔万户,游牧于西

  • 康熙帝

    即“玄烨”(622页)。

  • 三佛祖

    云南西盟地区拉祜族宗教和政治领袖。清道光至光绪(19世纪)间人。拉祜族。李姓。因传授佛教,以“三佛祖”闻名。当地佤族也视其为西盟地区大头人。曾参加双江、澜沧一带拉祜族农民反清斗争。失败后为逃避清军追捕

  • 沸水化腊

    西藏东南部察隅地区僜人神判方法之一。于村外一洁净处立三石灶,上置一口大铜锅,盛满清水。由男童将水烧沸后,巫师把一端粘有蜂腊的木棍伸入水中搅动,若蜂腊融化,判定原告有理,被告无理,反之判被告理直、原告理

  • 他子

    十六国时期鲜卑乙弗部首领。※乌地延弟。率部驻牧于西海(又作曲海、屈海、青海,即今青海湖)一带,东邻南凉,南界吐谷浑。因居青海,号称青海王。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随兄率两万余户降西秦乞伏炽磐。不久

  • 旗袍

    清满洲旗人妇女的服装。因脱胎于满族妇女的长袍,满族被称为旗人,故称。顺治初年开始流行于中原地区,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穿着。初时袖口平而肥大,腰身宽大直统,下摆不开衩,长可掩足,身上绣以各种纹饰。

  • 临时台站

    见“地方台站”(678页)。

  • 盛京通志

    书名。清康熙至咸丰年间,该书屡经重修,版本甚多:①康熙二十三年(1684)奉天府尹董秉忠(今辽宁辽阳人)等奉敕撰,32卷,图9幅,刻本6册;另有康熙五十年(1711)廖腾煃等的续修本,仅增“杂志”一目

  • 益希桑珠

    见“次噶俄仁巴”(882页)。

  • 五部帅

    汉末至晋初并州匈奴五部首领。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一年(216),南匈奴呼厨泉单于入朝于魏,被魏王曹操留于邺,分其众为五部,每部立其贵族为帅,称“五部帅”。呼厨泉兄於扶罗子刘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皆以刘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