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朗王
旧时西藏东部一隅的割据土酋。又作“甘南木王”、“呷纳木王”、“波密王”、“噶朗木第巴”。藏语音译,“噶朗木”意为“天”或“上”;“第巴”意为“酋长”、“头人”。相传吐蕃第八代王止贡赞普被其大臣所杀,赞普三子中的怯蚩(一作“嘉赤”、“呷赤”,即“布德巩夹”)逃往波布(清代始称波密),被当地部族民拥戴为首领,府邸修筑在噶朗木的地方,故名。其后裔辖区俗称波龙巴麻布龙珠大小六个流或波曲龙珠波河六域。一说统辖18个宗卡。《波密图志》载:“此间总管只噶朗一名,其子孙即世代相传,垂为衣钵。”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波密原隶属元、明、清历代中央王朝的统治,与西藏地方政权有相对的独立性。藏波屡生纠纷、交战。清道光十六年(1836),噶朗王下属头目扎布发难作乱,清军增调援军讨伐,扎布兵败身亡。是年清帝授噶朗王下臣曲结·旺秋绕丹为“噶朗木第巴”,统管波密大权,隶属卫藏,并规定其每年上交给拉萨当局酥油、茶叶等支应差役。光绪七年(1881),噶朗木第巴统治了※白马岗(含今※墨脱县全境),相继派出过十三任宗本。清末,噶朗王拒服驻藏大臣和噶厦政府的节制,驻藏大臣联豫及四川总督赵尔丰曾分路派兵到达该地征剿。1927—1931年藏波又开衅,被噶厦政府军击败,遂亡。噶厦政府在此分设坡堆宗(又作“倾多宗”)、波麦宗(又作“易贡宗”)和波曲宗(又作“曲宗”),俗称为“波密三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