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唃厮啰

唃厮啰

①人名(997—1065)唃厮啰政权创建者。清人译作“嘉勒斯赉”。吐蕃王朝赞普后裔。生于高昌磨榆国。原名欺南凌温。12岁时被河州羌人大贾何郎业贤携至河州(今甘肃临夏),安置于心城。后又为当地大户耸昌厮均迁至移公城(在今甘肃夏河县境),并欲於河州※“立文法”(结盟定号令之举)。时“河州人谓佛为‘唃’,谓儿子为‘厮啰’,自此名唃厮啰”(《宋史·吐蕃传》)被誉为佛的化身,诸族竟相拥之。大中祥符七年(1014),首次向宋朝进贡,与宋建立政治联系,受宋封为“殿直充巡检使”。及年事稍长,与属下宗哥(今青海平安驿)大首领李立遵不协,遂率亲信赴邈川(今青海乐都),为当地大首领温逋奇拥立。天圣十年(1032),以温逋奇发动宫廷政变,欲废己自立,一举平息其叛乱。旋举族徙青唐(今青海西宁),以青唐为中心,建立起以吐蕃人为主体的多民族地方政权,立法建制,拥众数十万。在位期间,注意发展与甘州回鹘、辽、西夏和宋的睦邻关系,奉行附宋抗夏以自保的政策。同年,受宋封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邈川大首领。与宋开展茶马互市,同时积极发展与西域的贸易。景祐二年(1035),遭西夏李元昊攻,失牦牛城(今西宁市北),领兵据青唐,婴城自守,趁机反击,获胜。康定元年(1040),与宋使刘涣共商讨夏大计,并奉献誓书及西州地图,重申与宋协力抗夏的决心。受宋加以封保顺河西军节度使。曾两次击败西夏主李谅祚军。 ②古国名。宋代河湟吐蕃首领唃厮啰所建地方政权。故史称“唃厮啰”,亦称“邈川吐蕃”。最盛时,疆域西北至祁连山麓,与西夏国接壤,西极青海湖大草原,西南至今青海果洛一带,东南至今甘肃甘谷县西。政治中心在青唐(今青海西宁)。唃厮啰死后,※董毡、※阿里骨、※瞎征、※陇拶、※溪赊罗撤(小陇拶)相继执政,历6代,凡70余年。其地为西域与中原交通要冲,商业颇为发达。以茶马互市与中原地区有频繁经济往来,诸国主历受宋封赐。崇宁三年(1104)为北宋所灭。

猜你喜欢

  • 论邕州事宜

    论著。治理邕州羁縻州论文。一篇。北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世称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撰。内称:应根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之实际情况来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涉及今广西壮族地区社会

  • 比来粟

    见“比粟”(189页)。

  • 奈曼部

    蒙古部名。成吉思汗十九世裔孙额森伟征诺颜始称所部之名,以成吉思汗曾平定乃蛮部,故名。后金天聪元年(1627),子衮楚克,号巴图鲁台吉,因避察哈尔林丹汗之侵虐,率从子鄂齐尔及部众归附后金。崇德元年(16

  • 长庆会盟碑

    藏语称“位萨多仁”,意为“拉萨石碑”。位于西藏拉萨大昭寺前。唐长庆三年(吐蕃彝泰丸年,823),吐蕃赞普赤祖德赞建,以纪念长庆元年及二年唐蕃两次会盟。碑身呈方柱形,高4.78米,宽0.95米,厚0.5

  • 厹由

    见“仇由”(320页)。

  • 编架弩

    瑶族一种传统的狩猎工具和自卫武器。俗称“瑶人弩”。以硬木为弓,其弦多用山中韧藤,竹作箭杆,以软皮为羽,前有铁镞,或包以铁皮,有些箭镞还涂以毒汁,利用编架定点发射。据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载,弩架分大小

  • 对穹合

    参见“宫合”(1749页)。

  • 济娃

    藏语音译。旧时四川阿坝北部藏族地区寺院“议仓”中专门经商者的称谓。依寺院经营的商业资金多寡决定其人数,由温布或囊佐(议仓主持人)指派富裕、善交际、会做生意者充当。三年一换。寺院交以经营资金,按40%的

  • 南京

    地名。中国历史上首都或陪都的建号。所在因朝代或时间不同而有异。我国少数民族建号南京的有:①渤海王国五京之一。大钦茂为王时(737—793)建,以地在渤海国南境,故名。故址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但有在该

  • 马忠效

    清末抗击八国联军的甘军将领。甘肃东乡巴苏赤人。东乡族。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战败,清军将领董福祥奉命率甘军入卫京师时,增调甘军十营,他一次从东乡地区招收1500名东乡族青壮年入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