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宁路
元代行政区划名。隶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建和林路,置和林路总管府,治所在和林(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仁宗皇庆元年(1312),改和宁路,置和宁路总管府。元亡废。
元代行政区划名。隶岭北等处行中书省。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建和林路,置和林路总管府,治所在和林(今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仁宗皇庆元年(1312),改和宁路,置和宁路总管府。元亡废。
明、清时期湖广土家族土司。元末明玉珍时置。唐元德为石梁、下洞长官司长官。明初因之。洪武十四年(1381)废。永乐五年(1407),唐元德后裔唐朝文(《明史》作:朝文)招徕土民,呈请复职,允之。嘉靖(1
?—33西汉末“汉复”政权首领。字季孟,天水成纪(在今甘肃秦安西北)人。赤狄后裔,出身于豪门士族,好经书,素有名望。早年出仕州郡,后被王莽国师刘歆引以为士(公、卿、大夫的属官)。歆死,归乡里。西汉末,
即“觱篥”(2547页)。
?—1474明朝将领。蒙古族。原名脱脱孛罗。东蒙古(鞑靼部)太师※阿鲁台孙,※阿卜只俺子。宣德九年(1434),阿鲁台被瓦刺击杀后,随父归降明朝,居京师(今北京)。次年,父卒,袭指挥使。后积功至都督佥
高句骊国官号。见于《北史》、《周书》、《隋书》,列为高句骊国12等级(《周书》加※“褥萨”为13级) “大官”中的第十级,位于※“小使者”之下,※“翳属”之上,与诸官分掌内外诸事。其他正史皆不载。新旧
黄帽派喇嘛庙。位于今青海湟源县西30里。为青海黄河北右翼蒙古各旗置建。住寺喇嘛俱为蒙古族人。解放前有喇嘛128名。车臣诺们汗住持。原有右翼盟长公署及右翼王公贝勒等办事处。绕寺而居皆蒙古人,约有数百户。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地方官名。又译巴杂尔伯克。“巴匝尔”,维吾尔语,意谓“市集”。职司管理集市一切事务。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七品。光绪十三年(1887)废。参见“伯克制度”(1091页)。
东晋十六国时期郡名。隶凉州。治今甘肃张掖县南。前凉张天锡于凉州置郡于临松山下,故名。北周废入张掖郡张掖县。匈奴一支卢水胡世居该地,后凉龙飞二年(397),卢水胡首领沮渠蒙逊(368—433)起兵取临松
320—376十六国时代国君主。号上洛公。鲜卑拓跋氏。※拓跋郁律次子。史称其“雄勇有智略”。东晋成帝咸和四年(329),兄拓跋翳槐嗣立后,受命率5千余户至襄国(后迁邺),质于后赵10年,颇受汉文化熏陶
见“乌春”(329页)。